今年以来,“车载芯片荒”给我国车企带来了不小挑战。“由于汽车电动化智能化趋势催生芯片需求,加上技术市场固有因素制约车载芯片产能有效扩张,车载芯片供给不足问题或将长期存在,应加快谋划‘汽车产业链备份系统’建设。”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和产业发展部主任单志广在接受人民网记者采访时表示。
记者从国家信息中心了解到,根据国家信息中心对国内汽车企业、国际汽车公司总部、汽车零部件跨国企业的调研,受制于车载芯片问题,多家企业相继停产或减产部分车型,甚至个别企业产能一度压缩到正常水平的30-50%。
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和产业发展部副处长胡拥军向记者表示,从需求趋势看,汽车电动化、智能化将使车载芯片需求长期快速增长。一辆新能源汽车预计使用300颗主控芯片(MCU),是传统燃油汽车的4-5倍;汽车智能化依赖的先进传感器、车载网络、三电系统、底盘电控、ADAS(高级驾驶辅助系统)、自动驾驶等同样离不开芯片,车载芯片将成为未来汽车产业链转型升级的“电子大脑”。
从供给趋势看,车载芯片产能扩张面临明显技术制约与市场门槛。“车载芯片主要使用8英寸晶圆,全球8英寸晶圆产能自2007年达到峰值以来趋势性下降,与消费电子芯片使用12英寸晶圆相比,车载芯片设计难度大、验证门槛高、研发投入多、开发周期长,一般3-5年都难以实现应用落地;同时,车载芯片并不受到芯片生产企业的偏爱,2019年全球车载芯片市场规模约2800亿元,仅占整个半导体市场10%。”胡拥军说。
对此,单志广建议,从三个方面加快谋划建设我国汽车领域的“产业备份系统”。
一是探索实施“十四五”时期汽车产业链备份系统建设专项行动计划。根据车载芯片等汽车零部件的进口依赖程度,依托东北、京津冀、中部、西南、珠三角及长三角等6大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加快建立关键零部件备份园区、关键零部件备份企业清单以及关键零部件备份开发合作联盟。引导支持汽车产业发展的各项财税、金融、政府采购等优惠政策向备份园区、备份企业倾斜。
二是加快推动汽车产业链关键零部件的产品备份、产能备份与技术备份。引导国内汽车整车及零部件企业在一般性库存基础上,适当调高产品及材料备份比例,应对各类不确定事件带来的供应短缺风险。鼓励对严重依赖进口、进口渠道单一的产品及关键零部件适度自建备份生产线,避免进口断供影响停产减产。引导行业协会组织企业开展替代性技术研发,形成可应对市场变化的替代性技术方案。
三是创新与汽车产业链备份系统建设相适应的推进政策与模式。引导国内汽车整车企业与零部件企业、汽车电子企业、芯片代工企业形成优先供应的中长期合约机制。有效利用公务用车、公共交通用车采购政策支持国内汽车企业开发备份技术、备份产品。以共享经济思维引导汽车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抱团取暖、共担风险,联合开发替代性技术、共同组织相关零部件及原材料备份。
来源:人民网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