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双减”落到实处需要全社会协力

对于教育改革这样复杂的系统工程来说,再好的想法、再好的政策,也需要一个不断探索磨合适应成熟的过程,任何细微调整,都影响着千家万户,都可能引发连锁反应,都像“拨动一堆算盘珠”。这也从根本上决定了,“双减”落地,是一场渐进式改革,全社会都要拿出耐心和信心,学校和家长都要做出一些辅助和努力,千方百计去寻找去推动“最优解”。

又是一年开学季,随着“双减”政策的实施,全市140万中小学生的学习生活在新学期迎来了一系列新变化。

“教育减负”是个老问题,有人统计,1985年至今,仅中央下达的“减负令”就达50多道。此番“双减”政策受到空前关注,甚至被冠以“史上最严”之名,既可见今日种种教育负担程度之烈、危害之深,也可见本次改革举措之多、力度之大。仅就“北京方案”来说,一方面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提升学校课后服务水平,引导学生学习更好回归校园;一方面深化培训机构治理,祛除资本炒作虚火,有力堵住“校内减负、校外增负”的口子。校内与校外齐抓,减负与治乱共管,“双减”政策绝非简单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标本兼治、长短结合,体现出很强的系统性。

“双减”涉及诸多方面,但发力方向十分鲜明,那就是全面优化教育生态,推动形成更加公平的教育环境、更加合理的教学秩序、更为科学的培养模式。其实相关工作北京这些年一直在推进,单校划片和多校划片相结合,让更多学生在家门口上学,推出课后延时服务,缓解“三点半难题”等等,也都取得了一定成效。新学期的一揽子新政在与此前改革一脉相承的基础上,更为积极地回应了当下突出的社会矛盾。一年级坚持“零起点”教学重申尊重教育规律;作业由老师全批全改厘清家校责任;提供菜单式课后服务项目、初中可开设晚自习等探索,是对既有安排的进一步优化;实行更大规模的教师干部轮岗交流,则直击优质资源分布不均的深层症结……各有侧重的举措形成了一套组合拳,意在引导家长从教育“内卷”中解脱出来,校正高度焦虑的社会心理,让更多孩子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夯实社会公平的基本盘。

当然,对于教育改革这样复杂的系统工程来说,再好的想法、再好的政策,也需要一个不断探索磨合适应成熟的过程,任何细微调整,都影响着千家万户,都可能引发连锁反应,都像“拨动一堆算盘珠”。“双减”破旧立新,不可避免地遭遇众口难调的问题。比如,围绕小学一二年级取消期末笔试,有人举双手赞成,也有人质疑这是在快乐中“制造学渣”;针对课后服务怎么搞,有人希望孩子多锻炼,有人则想让孩子“充充电”;乃至几点接送、学校几点开门关门,家长们都会有各自的考虑和顾虑。大家基于不同的具体情况和立场,出现一些意见分歧其实十分正常,这也从根本上决定了,“双减”落地,是一场渐进式改革,全社会都要拿出耐心和信心,学校和家长都要做出一些辅助和努力,千方百计去寻找去推动“最优解”。

孩子的教育对于任何家庭来说都是大事,盼着孩子接受好的教育、有个好的前途,是为人父母者最朴素的期盼。而教育有其自身的规律,孩子成长也有其自身的节律,“双减”在为孩子减负的同时,其实更多是在为广大家长卸下身心重负,这是教育领域的新开始,也是社会心理层面打破焦虑漩涡的一个新开始。当此之时,相关各方更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特别是家长们应该多一点理性和定力,不要听风就是雨,被一些流言传言带到新的焦虑之中。要看到,“教育之为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与分数相比,健全的人格才是赢得未来的保障;相较于排名,更加丰满的心灵才是惠泽一生的富矿。培养起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能力、思想品德和健康的体魄,尊重和发现孩子的禀赋、才能、爱好,都是在“减”去无谓负担的同时,应当重点“加”上的内容。

新学期新气象,希望各方既有“问题意识”,也有“过程意识”,以建设性的姿态助推“双减”改革开好头起好步,让祖国的花朵们能够更好地拔节生长,让所有人对教育的未来更有信心。

来源:北京日报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