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余件美术作品展现科技之美

黄大年、邓稼先、钱学森、吴文俊等为国家做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群像,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中国天眼”、中国自主研制的C919大型客机……近日,在“美在科技——中国美术馆藏科技题材美术作品展”中,这些科技人物和科技成就一一呈现。

展览由中国美术馆主办,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指导,从中国美术馆馆藏中精选科技题材作品100余件,分为“科技人物——求真之路开拓者”“科技事件——创新征途里程碑”“科技成就——知识应用结硕果”三大篇章,涵盖中国画、油画、版画、雕塑、综合材料等艺术门类,向观众展示科技、艺术和创新的关系,着重呈现近现代以来,中国科技事业不断发展壮大的光辉历程。

科学探寻的真与艺术追求的美,滋养着人类心智,使人们不断提高对世界的认知,也推动着社会的发展。古今中外,艺术与科学的结晶层出不穷,如中国的万里长城、赵州桥、故宫,古埃及的金字塔,古罗马的斗兽场等。还有很多重要的科学记录同时也是艺术杰作,如北宋沈括的《梦溪笔谈》,明代计成的《园冶》,文艺复兴巨擘达·芬奇留下的手稿等。它们不仅是在岁月长河中凝结而成的精神文明成果,也闪耀着科学和艺术的光芒。

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认为,艺术与科学既相异又相通,科学需要艺术,艺术也需要科学,二者不可分割。一方面,科学发现能拓宽艺术创作的视野,增加艺术表现的深度;科学技术可以让艺术的表达手段更加丰富多元;科学语言还为艺术创作提供了借鉴和启发。另一方面,科学发现在本质上具有某种美学理由。许多伟大科学家都提到过审美判断或美感对科学发现的作用。

纵观历史,科学家、科技工作者对人类社会和文明的进步做出了卓越贡献。在展览第一篇章,观众可以看到爱因斯坦、屠呦呦、钱伟长等众多古今中外的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形象。如汤小铭的油画《让智慧发光》,画面中,大地上云霞掩映,阳光熠熠,地貌瑰丽,沉思静坐的地质学家李四光一手握着矿石,一手拿着放大镜,目光聚焦远方,塑造出一位不断探求真理的科学家形象。

近代以来,中国的科技事业经历了由弱到强、由不完善到逐步完善的过程。新中国成立以来,建设了许多现代水利工程,成功研制“两弹一星”,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升空并安全返回,港珠澳大桥建成通车……展览在第二篇章,通过张仃、冯法祀、周路石等艺术家的作品,展现了近代以来中国的重大科技事件。如许杨、廉南宁创作的油画《辽宁号航母》,以明丽的画面表现航母上舰载机起降训练,展现了中国海军装备建设的发展成果。

第三篇章的美术作品主要展示中国科技在众多领域取得的重大进步和创新成果,如自主设计建造万吨级远洋货轮、海洋石油钻探平台、造访月球背面的嫦娥四号等。如周吉荣的版画《贵州“天眼”》,以写实主义手法记录了“中国天眼”这一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艺术家从45度的经典视角表现“中国天眼”在群山中的壮伟雄姿,并借“凹版画”精细的表现能力还原该工程的精密与严谨,还结合中国传统天文学中的星象、天象进行浪漫化处理,以达到科学与艺术的有机结合。

展览吸引了众多观众。带着孩子前来参观的张先生表示,从这些作品中,既可以感受到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又能获得美的享受和启发,是一次生动的科普和美育课堂。

来源:新华网

编辑:王心竹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