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不满、“吃不饱”、流失率高:中职教育被“紧箍”、盼出路

作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基石,中职教育的发展水平关乎职业教育整体水平。然而,半月谈记者在多地调研了解到,招生规模逐年缩水,经费投入不足、升学渠道狭窄等问题已成为制约中职院校发展的难题。

成都市中和职业中学电子专业电汽控制实训室学生在训练

1

招生规模缩水 ,职普比下滑

当前,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技能人才作为“类型”人才的地位尚未确立。中职院校招不满、“吃不饱”、中职生流失率高的情况在全国依然较为普遍。

教育部数据显示,中职招生人数占高中阶段招生人数比例从2010年的50.94%下滑至2019年的41.7%。而同期普通高中招生人数基本保持稳定,“保持高中阶段职普比大体相当”的国家教育方针受到挑战。

除了受社会对职业教育存在偏见的影响外,中职学校总体办学质量缺乏保障,是招生难的主要原因。半月谈记者走访部分中职学校了解到,一些学校的实习实训设备、生均建筑面积等硬件设施与国家基本要求仍存较大差距。如有的中职学校开设机器人、智能制造课程,却没有实训设备;有的办机械专业却没有车床。在软件方面,师资队伍存在数量不足、结构不优、质量不高、校企双向流动不畅、专业化水平偏低等问题,尤其是“双师型”教师和教学团队短缺,制约中等职业教育发展。

中职学生在进行焊接训练

重招生轻管理、忽视教育教学质量,导致中职学生流失严重。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6年中职招生593万人,2019年中职毕业生493万人。一名高职在校生告诉半月谈记者,她曾就读一所中职学校,全班共10多名学生,有2名同学中途辍学。

目前,在经费投入上,政府更偏重于普通高中。部分中职院校负责人反映,中职学校生均经费标准长期停滞,远落后于技能人才的培养需要。在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难以落实中职生均拨款制度,而是采取地方财政管教师人头工资的老办法。

西南一所拥有4000多名在校生的公立中职学校,教师工资由地方财政买单,每生每年2000元的国家免学费补助是学校的运转经费,学校实习设备更新主要依靠财政专项经费,需要每年申请,来源很不稳定。该校校长坦言,学校主要困难是“规定动作”之外的开支,因专业教师不够,学校外聘了50多名老师,运转经费用于支付外聘教师工资,再去掉水电暖费用、设备折旧维护等,经费捉襟见肘。

一些地区的中职学校存在生均拨款落实不到位、地方教育附加费30%没有足额用于职业教育发展,导致中职学校办学条件薄弱。西部某县中职学校校长告诉半月谈记者,由于当地政府财政紧张,近几年来不能按时拨付中央财政经费下拨的中职教育免学费补助资金。

2

新疾沉疴,相互交织

纵向贯通、横向融通是我国职教体系的特色,但长期以来,职教体系一些老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还面临普职学籍互转不畅等新堵点。

纵向贯通渠道窄,中职升本比例偏低。中职生通过职教高考本科升学的比例极低,增加了学生选择中职教育的机会成本。有的省份近年中职对口本科招生报名人数持续大幅增长,但受招生计划少、专业类别设置不全等影响,对口本科录取率严重偏低。

横向融通不畅,综合高中政策不明。受访中职校长表示,普职融通存在普通高中和中职学籍管理系统未联通、中职生转入普通高中受限多等门槛,普通高中与中职学校之间所授课程的科目及难度差异,给建立学分互认系统造成困难。此外,探索普职融通的综合高中在定位、招生对象、考核评价等方面尚不明晰。

未脱离普通高中办学“影子”,办学活力不足。职业教育参照普通教育办学、人才培养、评价机制的模式依然存在。东北一所中职学校的校长说,产业特性与经济属性是职业教育区别于其他教育的显著特征,但当前打通职业学校面向企业和社会培训的通道、释放服务产业能力没有彻底解决,校企合作遵循市场规律、释放办学活力没有完全突破。

3

拓宽升学渠道,让职校学生“有出路”

业内人士、教育专家认为,“十四五”期间要发展更高质量的职业教育,亟须从拓宽升学渠道、提升办学质量等方面发力,让职校学生“有出路”,从而改变“国家重视、地方浅视、社会轻视、学校短视、家长矮视”的现象,做强做优中职教育。

选手在参加第九届上海市“星光计划”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花艺项目的决赛 刘颖 摄

——以升学“出口”促“入口”,提高中职升本比例。

山东省正在探索建设“职教高考”制度,以增加职教高考本科招生计划为重点,打通学业晋升通道。该省2020年职教高考本科录取人数增至1.5万人,约占中职毕业生人数的5%,共15万余名学生报考,职教高考本科录取比例在由上年的1:6提升至1:4。政策释放的红利提升了职教的吸引力,2020年山东中职招生全面“回暖”,招生人数44万余人,同比增加5万多人,其中2.5万余名学生录取分数超过普通高中线,职普比大体相当态势进一步巩固。

天津大学教育学院教授潘海生建议,扩大中职对口本科招生和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规模,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层次和水平,弥补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型中面临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大国工匠极度匮乏的现实短板。

——补足经费投入,落实简政放权,释放办学活力。

加大职业教育政策落实、资金到位的督查力度,在经费投入上扭转“重普轻职”的局面。通过整合撤并散小弱的中职学校,实施中职学校标准化建设和质量提升工程,建立区域职业教育办学条件达标水平的年度公报制度,做优做强中职教育。

沈阳市旅游学校校长仲涛建议,参照高职中国特色高水平高等职业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启动中职“双高计划”,倒逼地方中职教育加大投入,打造一批具有领航意义的中职教育“高峰”学校。

同时,扩大和落实职业院校的办学自主权,在专业设置、人才聘用、绩效奖励、社会培训等方面给予学校更多权力。专家建议,释放公办中职学校面向企业和社会培训的服务能力,所得收益可按一定比例用于学校建设和教师绩效工资。如此,可激发职校整合各方资源、筹措经费能力,减少公办职校过度依赖财政拨款。

东莞理工学校校长巫云等建议,完善与职业教育发展相适应的管理、投入、考评体制机制,如在职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中,突出职业化特征,将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与对接国家发展战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市场需要等纳入考核指标,考核结果与生均经费挂钩。

——完善顶层设计,依法赋能,奏好“交响曲”。

“职业教育是跨界教育,办好职教,政行校企需形成合力。无论是建立校企双赢的激励机制和成本分担机制,还是推进混合所有制院校改革,均需政策护航。”巫云呼吁,进一步修订完善职业教育法等,为职业教育提供利益合作、资本融合的法律保障;同时,可借鉴科技等领域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经验,填补保护校企合作不同所有制主体合法权益的法律空白。

成都市中和职业中学校长黄宗良等人建议,从长远看,职业教育要真正成为一种“类型教育”,需在构建职业启蒙教育、中等职业教育、职业专科教育、职业本科教育和应用型本科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纵向衔接的培养体系。完善职教的中考、高考制度,从根据中考成绩强制把学生“分层”,转变为根据学生的能力、兴趣进行职普“分流”,选拔适合就读职校的优质生源,培养一流技术人才。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