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永远的三峡——三峡文物保护利用数字展”在湖北省博物馆开展,吸引大批游客驻足尝鲜。展览用“好看、好玩、好有趣”的展陈设计,深入浅出地让参观者走近这个中国有史以来最大的文物保护工程。
为什么要来“看”三峡?
为什么要去博物馆里“看”三峡?因为它是迄今为止世界上综合效益最大的水利枢纽,也是继长城之后中国最大规模的建筑工程,更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工程之一。
湖北省博物馆馆长方勤在展览现场告诉记者,为配合三峡大坝的建设,从上世纪50年代起,我国环境、地质、文物、动植物等领域的工作者们就进行了大量勘探、调研工作,“从1993至2007年,文物工作者在三峡库区奋战了14个严寒酷暑,完整地保留了三峡地区的人文环境,留给世界一个永远的三峡。”
方勤馆长在采访中列举了几个重要数字:300多家单位、7000多位文物保护工作者、10万民工参与,抢救了1128处文物点,总发掘面积超过170万平方米,出土文物超过25万件套,其中珍贵文物6万余件套,“完成了世纪文物大保护,所以我们说,三峡考古是中国考古百年进程中的华彩乐章。”
据介绍,被抢救的文物点中,地下文物764处、地面文物364处,湖北库区341处、重庆库区787处,“地下文物的考古发掘完整地建立了三峡地区距今70万年至明清时期的文化序列,地上文物保护则完整地保留了三峡地区的人文景观,为后三峡的利用和开发奠定了基础。”
绝不枯燥,适合举家来看
正式开展前,记者在现场看到,展览共分为“世纪三峡”“考古三峡”“守望三峡”“传承三峡”等6个部分,展览将数字展图像化、互动性、沉浸式的特点发挥得淋漓尽致,在内容分割和创新设计上兼顾了各个年龄层的参观者。
对三峡知识求知若渴的参观者,可以在展览中清晰了解三峡工程的背景,并以葛洲坝、三峡、后三峡三个阶段为时间轴,从重庆、湖北两个库区来了解三峡文物保护工程的过程和收获;担心工程知识枯燥无味的参观者,会发现展览充分利用了数字信息技术,不管是“一点就显示答案”的三峡文物知识互动屏,还是让参观者亲手体验文物拓印全过程的小游戏,以及通过数字技术展示的中堡岛、巴东宋代县衙等重要考古发掘成果,都让这个史无前例的文物保护大工程“活”了过来。
而小朋友们更会在这个展览上找到乐不思蜀的感觉。展览刚开幕不久,小朋友们就聚集在了游戏互动区,铺满两面墙的大屏幕上展示着三峡地区的多种动物和植物,小朋友可以通过平板电脑绘制自己心仪的小动物,再把自己“独家创造”的小动物投射到大屏幕上,为三峡动物家族“添丁”。
记者在这个区域仅停留片刻,就在大屏幕上看到了各种“画风”、奇奇怪怪又可可爱爱的小动物,让高大上的“三峡展”平添几分童趣。
来源:极目新闻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