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外培训“国家版”合同重在落实

日前,教育部和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印发《中小学生校外培训服务合同(示范文本)》,这是校外培训行业首个全国性示范文本,其中明确培训机构一次性收费不得超过3个月或60课时,并且需要明示办学许可证;要求培训机构的名称必须与营业执照或办学许可证一致,如果是线上机构,必须有ICP备案号。

客观来说,这些要求都不是新内容,但白纸黑字写进合同里,作为全国版本的示范文本向全国推广,还是第一次。严格落实这份合同,将有不小的挑战。

我国有2.82亿学生,他们基本上都是校外培训的潜在客户,从幼小衔接、英语启蒙,到学科培训、英语提升,还有留学辅导,大都是刚需。近些年来,校外培训机构发展非常迅猛。不过,校外培训在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一些机构违背教育规律,开展以应试为导向的培训,增加了学生课业和家庭经济负担,也扰乱了正常教育教学秩序。

按照中央部署,从2018年2月份开始,教育部联合相关部门开展了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行动。2018年8月份,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发展的意见》。2019年7月份,教育部等六部门发布《关于规范校外线上培训的实施意见》,对校外培训机构授课方式、内容、收费方式作出了硬性规定。

其中,明确校外培训机构必须经审批取得办学许可证,登记取得营业执照后才能开展培训;县级教育部门负责审批颁发办学许可证。在规范经营方面,要求在显著位置公示收费项目、标准及退费办法,不得收取超过3个月或者60课时的培训费用。在师资条件方面,要求校外培训机构不得聘用中小学在职教师,从事语文、数学、英语及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知识培训的教师应具有相应的教师资格。聘用外籍人员须符合国家有关规定。

以这些意见为指导,从2018年至2019年,我国开展了大规模校外培训专项整治,按照计划,2019年底应全部整改到位。为了过关,有些培训机构调整了收费方式,课时包还是一年的,但每次只缴费3个月。很多机构还要求培训教师报考教师资格证,造成这两年教师资格考试报名人数大增。

但是,这些硬指标并没有体现在家长与培训机构的合同中。例如,目前很多培训机构依然在售卖超大课时包,有的课时包多达三四百节,时间长达两年至三年。一般来说,课时包越大,总价越高,但单价其实是更便宜的。所以,家长也不反对购买大课时包。

有些线上培训机构从招生到收费、授课全部在网上进行,根本没有与学生、家长签订任何合同;有些线下培训机构的续费工作也全部在线上完成,不再与学生签订新合同,绕开了监管。

同时,还有些中小型校外培训机构继续打着家教、咨询、文化传播等名义,面向中小学生开展培训业务,家长出于各种考虑,往往不会主动揭发。这些培训机构只在市场监管部门办理过营业执照,或根本是无证经营,压根儿没有在教育部门注册,实际上脱离了监管,其教学质量、安全情况存在不小隐患。

因此,此次全国版合同实行后,首先要继续摸排,严格要求培训机构必须与学生、家长签订合同。同时,培训机构也需重新调整收费方式,设计出价格合理的60个课时包。教育主管部门和媒体应多做宣传工作,让家长意识到新合同能更好保护学生和家长的权益,更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争取他们的配合,一起监管校外培训机构依法依规开展教学培训。

来源:经济日报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