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2日,是端午假期的第一天,也是2021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2009年9月30日,中国端午节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节日,而牵头申报这一项目的,正是湖北。
“端午”之争
2005年11月,由韩国申报的江陵端午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这一事件在国内掀起轩然大波,并引发“端午是不是被韩国人端走了”的讨论。
民俗学家高有鹏表示,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韩国就有重要举措保护端午祭,这一方面,中国也该做得更好。中山大学宋俊华则分析,韩国江陵端午祭与中国端午节并不是一回事,不吃粽子不赛龙舟也不祭屈原,韩国“申遗”成功后,中国的端午节仍可“申遗”。
要为端午“申遗”,首先要获得“国字号”的申报主体。2005年12月31日,国家文化部网站公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名单》,端午节入列其中,材料由湖北秭归县的“屈原故里端午习俗”、黄石市的“西塞神舟会”,与湖南的“汨罗江畔端午习俗”、江苏的“苏州端午习俗”四方内容“打包”组成。随后,我国启动了向联合国申遗的工作。
湖北牵头为端午申遗
2008年9月,受文化部委托,湖北代表中国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递交了申报表和相关材料。
文化部选择湖北,是因为湖北的民俗更具有典型性。
在湖北秭归,一个端午三次过:五月初五小端午挂菖蒲、艾蒿,饮雄黄酒;五月十五大端午龙舟竞渡;五月二十五末端午送瘟船,亲友团聚。尤为独特的是,秭归农民自发组织骚坛诗社,端午时吟诗唱和,400余年传承不息。
在湖北黄石,西塞山神舟会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主要内容有制作神舟、唱大戏、祭祀、巡游、送神舟下水等系列仪式和活动,每年历时40天,是当时国内端午节期间时间最长的祝福和祭祀活动。
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中国端午节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节日。
秭归县文化馆原副馆长卢丹回忆,创造性地四地“打包”申报是端午申遗圆满的关键。三省四地活动规模相较更隆重,群众参与性也更强,是端午习俗分布的重点地区。虽然各具特色,但核心主题都是驱瘟、除恶、消灾、祛病。“四合一”才称得上是“中国端午节”。
国家级端午文化节
“申遗”只是手段,通过“申遗”对文化遗产加以抢救和保护才是目的。
2010年6月16日,由文化部、国台办、湖北省政府共同主办的“屈原故里端午文化节”将在湖北秭归开幕。这是申遗成功后举办的第一个国家级端午文化节。
为保护端午民俗,湖北秭归成立了专门的研究机构,在屈原诞生地乐平里建立原生态保护村;坚持每年农历五月“逢五三个端午节”;将我国第一个农民诗社“骚坛诗社”的诗作和屈原生平及辞赋编入乡土教材;举办端午龙舟竞渡活动……
与此同时,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下,我国完成了第一次全国性非遗普查活动,建立起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名录体系。随着2011年非遗法的正式颁布实施,我国非遗保护法律体系和工作机制日趋完善。
来源:人民日报、新华网、中国新闻网、荆楚网
编辑:毛紫叶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