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就是端午节了,吃粽子是中国人的传统习俗,每年端午节,人们都早早地开始准备粽子。粽子在食用上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呢?
吃粽子的时间、个数选择都很有讲究,它可不是想吃就能吃的,嘴巴爽了,肠胃却容易罢工。最佳吃粽子时间是早晨或中午,放在晚上都有点勉为其难的意思,更别说半夜了。
这绝不是当医生的太过挑剔,因为就拿普通饭菜来说,从口腔进入胃、肠,前后都得花上好几个钟头,而粽子并不“普通”,它属于难消化的糯米制成,要在人体内充分消化,得耗费更长时间、刺激更多胃酸分泌。而后半夜正处于人一天中的“半歇业”状态,此时强制其消化高难度食材,很可能诱发胃肠道疾病,如胃溃疡等。
一天可以吃几个粽子?其实并没有明文规定,医学教材上也不会有如此这般指导,毕竟粽子“内容”五花八门、个头大小不一,人和人的体质也千差万别。但是建议:保守谨慎起见,一天最好别吃超过三个正常个头的粽子,尤其是肉粽或含猪油的粽子,不要一次性吃太多。如果是老人和孩子,还得在此基础上再酌情减量。
粽子绝不是零食或甜点,千万别让它在餐后出现。不少人在外吃饭会先吃菜和米饭,最后面才上粽子,把它当甜点,其实这是绝对错误的。专家表示,粽子的名分是主食,请不要给它辅食的待遇,它由糯米做成,黏度高、难消化,一个普通的咸肉粽子,含米量相当于一碗米饭。如果吃了米饭就不要再吃粽子,如果要吃粽子,请别去碰饭、面和馒头。
早上吃了粽子,中午、晚上可不可以再吃?最好不要吃。因为肠胃刚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消化完上一个粽子,没歇几分钟又要开始下一轮损耗,这么反复折腾,突然闹罢工是很容易的事。
无论是粽子还是包子、艾叶粑,都属于容易让人产生油腻饱胀感的食物,所以不要辅以大鱼大肉,最好配上清粥小菜,以便下咽。糯米性温,热乎乎地吃起来不但幸福感满溢,还可滋养脾胃,但如果凉了硬了再吃,就会变得难以吞咽、消化,所以夏天吃粽子也务必吃热的。
端午过后让肠胃好好休息
每年过了端午节,甚至还在节中,就会有不少患者捂着肚子往急诊科,不用说,又是吃坏了肚子的。端午节和中秋节都属于美食诱人、吃多了又“难过”的节日,全因为粽子、月饼的共同属性叫做“难消化”。但为着饱口腹之欲、为着阖家团圆不扫兴,粽子、包子等节庆食物总还是要吃一些,因为中国人的节日都离不开餐桌饮食。
怎样自我调整,安然过节?
在这里的建议,就算假期里相安无事,市民为稳妥起见,过了端午节之后,最好清淡饮食三五天,让连日超负荷运转的胃肠道好好休息一下,如果此时继续山吃海喝,真说不准哪天就发病了。
有腹胀感觉的市民尤其要这样做,节后几天可考虑多吃些面、粉、粥之类的易消化食物,青菜水果可以多吃,大鱼大肉要少碰,应酬也最好别放在这几天。
慢性病人吃粽子要精挑细选
本身有基础疾病或部分特殊人群,吃粽子时要注意的事项则更为具体:
老人、儿童、体弱者:每次宜少吃一点,最好选迷你粽子,里面含有粗粮薯类配料的比较合适,不加油不加肉的最好。
有胆囊炎或胰腺炎病史的患者:尽量少吃粽子,要吃也要蒸透了分餐少食;同样,有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病史的患者如果贪吃太多粽子,有可能造成溃疡穿孔、出血,所以务必在普通人基础上减量进食。
肠胃功能不好者:不放油的粽子并不难消化,趁热适量食用时肠胃一般不会难受。但吃的时候要慢一点,好好嚼一下再咽。油腻的肉粽最好敬而远之。胃酸过多的人要少吃糯米食品。
糖尿病患者:红枣粽、豆沙粽普遍含糖量较高,会引起患者血糖和尿糖迅速上升。所以糖尿病患者在节制进食的同时,还应认真挑选粽子品种,避开含糖量太高的种类。
心血管病患者:粽子品种繁多,其中肉粽和猪油豆沙粽所含脂肪多,属油腻食品。患有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的人吃多了这些粽子,或增加血液黏稠度,影响血液循环,加重心脏负担和缺血程度,诱发心绞痛。所以除了进食要适可而止外,关键还在于选择一些“小清新”的粽子,如碱水粽、裹蒸粽等。
提醒
粽叶有霉味千万别再吃
在食用时若感到粽子口味不正,不要食用,粽子应具有粽叶、糯米及其他谷类食物应有的香味,不应有酸腐、发霉、发馊等异味。
散装粽子应注意少量购买,或现吃现买,避免粽子变质,影响健康。
对于真空包装类和速冻类粽子,购买后注意按照标签所示保存方式保存,并按照标签指示的食用方法加工食用。对于一时没有吃完的粽子,一定要及时放进冰箱冷藏,切勿长时间放在外面。一旦发现有霉变或异味,千万不要再吃。
来源:湖北省卫生计生宣教中心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