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它是个象形字,甲骨文中的“月”被写成了一轮缺月的形状,中间的竖画表示月光,因为月亮是周期性的变化,每个月缺多圆少,人们常常看到的是弯月,所以这个甲骨文的月,和天上的月是很贴切的。在《说文解字》中这样解释:“月,缺也,太阴之精,象形”。其意思就是说这个月是一个缺月,是太阴的精华。月的本意就是月亮,几千年没有什么变化。
由月构成的俗语非常有趣,饱含着古人的智慧,如月晕而风,础润而雨,说的是月亮周围出现了光环就会刮风,础石返潮就会下雨。
关于月的诗文,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大家熟悉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文人骚客赋予了月亮许多美丽的别称,如玉兔,银盘,冰轮,桂魄,蟾蜍等。
所以,在中国文化中,月亮一开始,就不是一个普通的星体,它满身诗意,伴随着神话色彩飘然而至,负载着乡愁,贞洁,真善美等深刻的文化气息,凝聚着我们古老民族深厚的生命力和审美感情。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