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溺野象“旅行团”,敬畏自然我们还在路上

最近,一个家族的“旅行”引起了全网乃至全国百姓的关注——4月中旬,原本生活栖息在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亚洲野象群“断鼻家族”开启了一场说走就走的迁徙,从云南普洱墨江→玉溪元江→红河州石屏→玉溪市峨山县,至今没有停止脚步。最新消息显示,距离玉溪市15公里的红塔区白土村,170辆渣土车“严阵以待”;象群有继续往北趋势,极有可能进入昆明。

01

有人说,围观这场“野象旅行”找到了“追剧”的感觉,“剧情”每天都在更新——

小象因喝了大约200斤酒糟而掉队,后来又归队了;

象群路过车行喝干2吨水,吓得老板躲在车里大气儿不敢出;

象群闯入农户家吃了400斤玉米,把农户逼上房顶;

……

相关热搜的评论区也挺“欢乐”——

“大象:我要从南走到北,还要从白走到黑”

“鸡:说出来你们可能不信,我在自己家里被大象踩死了”

“玉米都被踩成玉米面了”

……

02

事实上,如此轻松的氛围更多还是因为多数网友离得远,感受不到当地、现场的紧张和危机,加之目前野象群的逛吃并未造成人员伤亡。可这依然掩盖不了一些令人揪心的现实。

比如,野象群已“肇事”数百起,直接破坏农作物800多亩,初步估计直接经济损失近680万元,当地群众的正常生活生产秩序受到影响;

象群还在继续北迁,一些村庄甚至城市严阵以待,相关的疏散、防御工作形势严峻,随着象群频繁入户寻找食物,人象冲突的隐患在增加……

而对于如何阻挡“断鼻家族”的一路向北,让它们返回栖息地,目前还没有更恰当的办法——通过食物投喂引导和适当驱赶“劝返”并非易事,毕竟它们已经走出了几百公里的路途;麻醉之后运回去同样困难,对十几头野象进行麻醉,时机、剂量、麻醉后的运输等,需要的是一整套方案和诸多的人力、物力参与,稍有不慎可能激怒象群,导致场面失控……

亚洲象是亚洲大陆现存最大的动物,也是仅次于非洲象的当今世界体型第二大的陆地动物,一般身高约2.8米(最高记录为3.7米),最重可达7吨。同时,亚洲象是濒危物种之一,是我国一级野生保护动物。

在与这群“迷途不知返”的“憨憨”的角力中,人之所以只能引导着来、试探着来,甚至显得有些畏手畏脚,恰恰说明,我们保护野生动物和濒危物种、保护生物多样性、敬畏自然的意识有了明显提高。大家想方设法要给这群“大可爱”多一些关照甚至宠溺,哪怕是牺牲一些财产。

03

“断鼻家族”到底为何走上这条北迁之路?从各路媒体的报道和专家的解读来看,还没有明确答案。

有的认为,这一象群刚刚换了首领,而这个首领很大概率是迷路了;

有的分析,随着森林郁闭度越来越好,林下可供野象采食的食物种类、数量反而少了,而很多农户种植了大量的亚洲象可采食的食物,如玉米、水稻等,于是大象不断被吸引从保护区走出来觅食,进而发生了食性的改变;

还有的认为,近20年来亚洲象栖息地面积缩减、更加破碎化,人为干扰严重,连续性更差——保护区范围内的原生热带雨林植被用来种植橡胶和茶叶,在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会影响生态系统的健全度,使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减少……

事实上,我国亚洲象种群数量从上世纪70年代的100头,增加到目前的300多头,地区分布也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这是一个人们乐见的结果,也是多方努力的成果。而这当然对后续的供给、保障,对保护区的建设、维护,对人与象之间冲突的防范、化解,提出了更高要求。

正因此,近年来,当地政府从监测预警到围栏防护、保险理赔,采取了多种措施。有亚洲象监测工作人员表示,正是因为大象知道人不会伤害它,才慢慢敢到农田采食。

另有报道显示,一些地方正借助科技力量保护亚洲象生存,利用雨林中的红外相机、摄像头、无人机等采集设备,全天候实时采集图像及数据,及时预警,预防人象冲突的发生;为了不惊扰亚洲象,有的铁路建设选择不直接穿越原始森林,而是下穿野象谷自然保护区,在地下山体内部开隧道。

04

就在昨天(5月31日),有媒体报道,另有17头野象已在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内“逛吃”9天。

野象家族的纷纷出动,更多的是一种提醒。

如何既保护象又保护人?如何在经济收益与生态文明之间作出更好地平衡?人与自然长久和谐共生之道何在?这些无疑都需要纳入地方发展乃至国家发展蓝图、规划,进行通盘考量、协调。

但愿“断鼻家族”今天出的这道难题,我们能够早日找到更理想的解决之道。

来源:工人日报客户端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