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少中小学生手机依赖要靠父母示范

上个月,北京师范大学团队发布了全国“区域教育质量健康体检”报告。报告全面梳理了该团队七年多来在181个区县的2638所小学、1322所初中和140所高中采集到的区域教育质量健康体检结果,得出了手机依赖、校外补课、睡眠不足等多个影响教育质量的“痛点”因素。

实际上,这些影响教育质量的“痛点”因素早已为人们所熟知。与教育相关的任何问题,都是当前社会人们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也因此,即便这些“痛点”并不新奇,每每经由媒体报道,仍能够引发人们的关注和忧虑,并期望通过社会讨论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

在这些“痛点”问题中,相对较“新”的是中小学生对手机的依赖。移动互联网时代,人人都用手机,而正因为人人都用手机,中小学生不用就会令这一群体与时代脱节。但与之伴随的事物反面性,就是北师大报告所指有一定比例学生已出现手机依赖(小学7%,初中19%)或手机依赖倾向(小学5%,初中9%),这直接指向影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

中小学生对手机的依赖,是他们处理人与物之间关系失败的结果。这一年龄阶段的人群,自控能力相对较弱,自然更难以抵御手机所连接的,与枯燥课本、课堂、作业相较之下更为精彩的互联网世界的诱惑。手机之于今日中小学生,犹如街机网吧之于20年前的中小学生,也即如今这些中小学生的父母们。

不同的是,那个时代的技术发展水平和家庭生活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街机网吧对当年中小学生的诱惑力。很多中小学生能够不受外界因素影响和诱惑,并不是因为他们不想玩,而是因为他们不方便玩或根本接触不到。如今的中小学生使用手机,则是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情。

所以,对手机的依赖,归根结底还是因为人的弱点之一——好奇心和控制力减少手机依赖,就需要让当下中小学生处理好其与手机之间的关系,最重要的方法就是保持一个好的使用手机的行为习惯,让生活学习娱乐保持相对合理的平衡状态。这也是以往探寻如何减少手机对中小学生影响最为常见的答案。

这个最为常见的答案实则正是解决中小学生手机依赖的唯一方法。只不过,很多家庭并没有意识到,养成这一行为习惯的路途中,最可能导致失败的因素将来自父母。手机没有任何限制的诱惑力,是各个年龄段的人群都难以抵挡的。父母无法以身作则,示范对手机诱惑力的抵御,中小学生自然更难看到良好习惯养成的曙光。这正如研究所发现的,父母应重视自身手机依赖行为可能对孩子造成的负面影响。

此外,北师大报告中提到的农村地区学生手机依赖情况,实际上也是这一因素的缩影。农村留守儿童因父母常年不在身边,得不到良好的示范样本,而手机是唯一能够维系自己与父母的亲情纽带,对手机的依赖程度自然更甚。

来源:光明论微信公众号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