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添加,每天现做”“纯手工打造”“奶奶干了一辈子的手艺”……在电商平台上,以“手工”“土法”“农家”等为卖点的食品不在少数。
北京日报客户端记者网购了6份网红食品并送往专业机构进行检验,结果发现均为三无产品。其中,一绿豆粉皮样品,铅含量超标52%;一麻辣榨菜样品,苯甲酸含量超标183%。而这些产品中,很多连个标签都没有,出了事想追溯都找不到生产厂家。
检测结果难看,却在意料之中。尽管直播卖货模式火爆,但尚未走出野蛮生长状态,丑闻始终如影随形,并衍生出了一条造假产业链。就拿种种“土味”食品来说,电商往往以“跳楼价”吸引消费者,再利用各种实物、服化、特效进行摆拍,营造出一种身在乡间田野的氛围,让消费者对“原生态”信以为真。至于直播间的弹幕、评论区的好评,则由水军一手制造。这么一通操作下来,再听主播们唤几声“亲们”,很多消费者都头脑一热下了单。
按理说,买到假冒伪劣产品,消费者自然要维权。但着眼现实,直播卖货的模式悄然提高了维权门槛。一来,参与直播的商品大部分不太贵,而追责起来一时半会找不到人,许多消费者就自认倒霉了。二来,主播带货行为包含了直播、电子商务、广告三种行为,涉及网信办、工信、文化、市场监管等多个部门,“多头管理”的情况容易让消费者“说理找不到门”。三来,“流媒体”的技术特点,让事前与事中监管很难落实,事后取证也可能因为视听资料被删减、篡改、编辑而降低了可信度。种种因素叠加,导致消费者维起权来费时费力,一些电商的售假底气越来越足。
线下交易也好,网上购物也罢,改变的只是形式,本质上都是买卖。既然是买卖,那么,货真价实就是铁律。我们不能放任直播卖货恃“潮”而骄,成为三无产品的输出平台。2020年下半年开始,从行业协会到监管部门,围绕直播卖货出台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其中对于各方主体的责任义务、数据造假的处罚规定、网络平台的监管举措等都有涉及。
去年年底,头部主播辛巴因所售即食燕窝产品实为“糖水”而“翻车”,最终受到市场监管部门90万元的行政处罚及相关平台封号60天的处罚。这些都是好的开始,抓好顶层设计的落实,将监管从头部主播向所有主播推开,才能倒逼直播卖货加快走出野蛮生长的状态。
任何一个行业的成熟都会经历不断暴露问题、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2020年直播电商整体规模直逼万亿大关,预计2021年将接近2万亿元。这样的背景之下,“强监管”已是助力直播电商行稳致远的必须。不论是直播商家、相关平台,还是监管部门,都应当恪守责任,让消费者买得开心、买得放心。
来源 北京日报客户端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