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楚学专家刘玉堂:六大纲要,尽识千秋楚脉

这是一本大家写的小书,用简练而生动的笔触,描绘出楚国跌宕多姿的历史和惊采绝艳的文化,进而通过一个个灵动鲜活、饱含哲理的故事和案例,凸显了楚文化的文脉、血脉和根脉在故楚国核心区域湖北地区所产生的持久而深远的影响。

出版不到两月,《楚脉千秋》4000册销售一空。本书主编、著名楚学研究专家刘玉堂接受湖北日报全媒记者采访时称,与以往的大部头著作不同,这本小书追求理趣兼备、雅俗共赏、图文并茂、少长咸宜,希望一册在手,带读者尽识千秋楚脉。

楚文化研究成果丰富 读者呼吁提炼精神内核

楚文化是古老的,它诞生在三千年以前;楚学是相对年轻的,人们对它进行系统的科学研究,至今不过百年光景。

但就在这近百年间,楚学研究成果层出不穷,粗略估计,相关书籍数以百计,文章数以万计。刘玉堂曾担纲主编过12册《世纪楚学》,这套获国家出版基金重点资助的丛书,对楚国的礼仪、法律、思想与学术、封君、历史地理、水利、交通、楚器名物、饮食与服饰、楚简册、铜器与竹简文字及农业与社会等方面进行了充分挖掘与展现,其丰富的学术含量及精良的编印品质,堪称新世纪楚学研究的大结晶,可谓皇皇巨著。但刘玉堂发现,此类丛书只有专业人士看,普通读者往往望而生畏,将其束之高阁。

随着近年来楚文化研究的影响不断扩大,不少楚文化爱好者在与刘玉堂交流时,迫切希望从事楚文化研究的人,能够提炼出楚文化蕴含的某些精神,概括出楚文化的内生动力,服务于湖北文化及荆楚文化的发展。

古语今释 让楚文化精神易于传播

“而我向来以为,提炼某种文化、城市或地区的精神,是一件事倍功半甚或劳而无功的事,因为如果过于具象,就会琐碎庞杂让人不得要领;如果过于抽象,又难免千人一面,故一直不敢率尔操觚。”刘玉堂说,一直到6年前,国家图书馆的“国图大讲坛”邀请他做一场“楚文化精神与湖北人性格特征”的讲座时,这个问题已无可回避。

经反复思考,并结合前辈学者的研究成果,刘玉堂尝试用一种古今结合的方式来提炼和表达楚文化精神,即先用楚人自己的话语揭示楚文化精神的内涵,表明这些精神源于楚文化自身,而非今人强贴的标签;再用当下流行的语汇对这些精神进行解读,使之具有时代气息,也更易于为大众所理解。于是,便有了对楚文化精神的六点概括,即筚路蓝缕的进取精神、大象无形的开放气度、一鸣惊人的创新意识、上善若水的和谐理念、九死未悔的爱国情怀和一诺千金的诚信品格。

每种精神前面的四字短语分别出自楚国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之口,后面5字是刘玉堂对前面短语的解读。

《楚脉千秋》沿用了该讲座对楚文化精神的提炼,并围绕这六点概括进行阐述,同时几经斟酌,将书名定为《楚脉千秋》。刘玉堂说,楚脉既是楚民族思想、意识、信念的凝练表达,还意味着这种思想、信念或精神久久贯注律动于荆山楚水乃至神州大地,而这恰好是本书的旨趣所在。“如此看来,也算是差强人意地回应了广大楚文化爱好者的期许。”

楚文化的高度:可与古希腊文化比肩而立

刘玉堂在书中介绍,楚国立国之时,处于蛮荒之地,方圆区区五十里。因国君爵卑位低,以至于在周天子举行的诸侯盟会仪式上,无缘参与正式大典,只能站在一旁默默看守祭天的火堆。出土文献《楚居》记载,当时,楚人好不容易建起一个祭祀场所,却苦于拿不出祭品,万般无奈,只好深夜潜入邻国偷走一头断了角的牛,连夜偷偷举行祭祀。初创时期,楚人生存状态之窘迫、地位之卑微可见一斑。但楚人并没有自暴自弃、怨天尤人,而在恶劣的环境中迈出奋发创业的第一步。楚人后裔后来自豪地回忆称,“昔我先王熊绎,辟在荆山。筚路蓝缕,以处草莽。跋涉山川,以事天子。”

正是凭着这股筚路蓝缕的进取精神,楚人开辟了一片新天地。数百年后,楚国的疆域囊括半个中国,成为“地方五千里”的东方第一大国,还创造了高度发达且风格独特的地域文化,不仅与中原文化竞趋争先,而且在很多方面已达到能与古希腊文化比肩而立的高度。其国君更是饮马黄河、问鼎中原,进而雄霸天下。

在楚国发展、壮大的进程中,楚人还以大象无形的开放气度,对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兼收并蓄,择善而从。刘玉堂介绍,楚墓及受楚文化影响的曾国墓地,出土了大量精美的青铜重器,这得益于楚人占领铜绿山后,把扬越的冶炼技术和中原的铸造技术结合起来,使铸造工艺大大提升,甚至超越了中原诸夏。

楚人对其他文化的吸收,不仅限于中华之域,对于域外优秀文化,同样虚心吸收,为我所用。楚国贵族墓地出土一种“蜻蜓眼”玻璃珠,其色彩、纹饰与中国传统迥异,经成分检测,确认属于由地中海经南亚、西亚传到楚国的舶来品。因楚国贵族对其爱不释手,工匠们开始用中国传统玻璃工艺进行仿制。刘玉堂说,“蜻蜓眼”玻璃珠,是中国境内已知年代最早的中西文化交流的信物。东方的楚国与西方发生文化互动,比汉武帝时期张骞“凿空”西域的壮举要早出近四个世纪。

楚脉传承 历千年而不竭

楚人在八百年的漫长岁月中,不仅创造了炉火纯青的青铜冶铸、精彩绝伦的丝织刺绣和巧夺天工的竹木髹漆等物质文明成果,而且创造了义理精深的老庄哲学、惊采绝艳的屈宋文学和恢诡谲怪的美术、乐舞等精神文明成果,楚文化对中华文化的贡献,令世人瞩目。

刘玉堂认为,“原来姹紫嫣红开遍”的楚文化虽“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但楚文化精神特质生生不已,其文脉贯注于文化创造中,血脉激活于生命智慧里,根脉滋长于公序良俗间,历千年而不竭。

《楚脉千秋》在阐述楚文化精神特质时,注重采用古今贯通的写法,以楚地后世故事,回应楚国历史人物。介绍“一鸣惊人的创新意识”时,作者除了讲述楚庄王“三年不飞,飞将冲天;三年不鸣,鸣将惊人”的故事外,还全面梳理了楚地创造的诸多“之最”: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县——权县,为楚国所设,后秦国效法楚国实行县制,直到当代,县仍是中国地方行政机构。战国时期楚国政治领域的标志性事件——吴起变法,比著名的商鞅变法早30余年,吴起为此付出生命代价,成为我国历史上为改革献身的第一人。楚人修建了一大批水利工程,其中,期思陂作为我国第一个社会性的农田水利工程,立起古代农田水利建设事业的第一座丰碑。芍陂因规模宏大,与都江堰、漳河渠、郑国渠并称我国古代四大水利工程,且经历代修复,至今仍造福百姓,并成功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单。

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印刷史上一项重大革新——活字印刷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近代意义的法律草案——《鄂州约法》……在一鸣惊人的创新精神激励下,荆楚儿女创造的辉煌成就不胜枚举。

上善若水,水利万物,是老子的智慧,也是楚文化的智慧。在家庭伦理层面,集中表现为孝道。元朝人郭居敬编纂的《二十四孝图》,有5个故事发生在荆楚大地,分别是:“戏彩娱亲”“卖身葬父”“扇枕温衾”“刻木事亲”和“哭竹生笋”。

“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屈原,为楚国社稷不亡而“泣血秦庭”的申包胥,均为爱国的楷模。刘玉堂认为,及至近代,楚人后裔的爱国热血也未曾消减。他举例称,在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13名代表中,来自故楚地两湖地区的就有9人。湖北红安、大悟,湖南平江、浏阳等多个县因将军数量众多而被称为“将军县”,红安更被公认为“中国第一将军县”。

“黄金千两,不如季布一诺”,是成语“一诺千金”的由来,也曾是楚地民间流传甚广的一句话。从古代的“一诺千金”,到今天的“信义兄弟”和“良心秤姐弟”,诚信守诺的精神一直在荆楚大地传扬,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出了“荆楚贡献”。

来源:湖北日报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