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春睿
何平(右)
王魏武
在这次探月行动中,文昌航天发射场有10多名湖北籍航天人,他们日夜坚守在各自的岗位上,贡献着嫦娥奔月的“湖北力量”。24日凌晨,圆满完成发射任务的3名湖北老乡,在接受家乡媒体采访时,仍难掩激动之情。
黄梅姑娘掌舵火箭运行方向
“虽然参与过多次任务,‘嫦五’发射成功后,我还是忍不住颤抖。”发射后,25岁的梅春睿接受楚天都市报记者采访时,言语仍有些激动。
梅春睿是湖北黄梅人。2016年,她大学毕业前夕,看到长征七号运载火箭首次发射,一下子勾起了她的航天梦,于是选择来到了中国最年轻的文昌发射场。
数据处理岗,是梅春睿航天事业的起步。她基本上每天都需要收集设备测试的数据上报。由于实际工作内容和大学专业课程有不小的差异,为了更深更透彻地了解火箭、熟悉岗位,梅春睿经常加班加点学习,钻研系统设备图纸。
速率陀螺,是梅春睿的岗位之一。这个岗位,要求她先在测试间反复测试速率陀螺仪,确认无误后,将陀螺仪安装到火箭上。在火箭飞行时,采集角速度,发送到箭载计算机,从而控制火箭的方向。
今年年初,为了更全面锻炼自己,梅春睿还主动申请,同时到发控前端和地面电源岗位工作。发控前端承担本系统的供配电控制、火箭与地面通信等重任,与后端一起搭建控制系统地面测试框架。她的工作重点,就是确保地面测试信号环环相扣,给火箭发送正确指令,成功点火发射。梅春睿说,当点火键被按下,其实指令会先发到前端设备,由设备转发到火箭上。在这个过程中,她必须观察设备的状态,确保指令能顺利实施。
这几天,梅春睿一直在密切监测各地面设备的状态,如加注燃料时指示灯的变化。倒数3.5小时进入发射流程后,她从后端的电脑实时监测,一直到发射结束。发射结束后,她又回到发射塔架,观察有没有设备受损,给设备断电。
“每一枚火箭从进场到发射,都有完善的测试流程。各个系统都要经过多项测试。测试无误后,才会将火箭转运到发射塔架。”梅春睿说,在这期间,所有控制系统的测试工作,她基本都要参与。
和很多95后一样,梅春睿休息时也会追动漫、玩游戏,遇到喜欢的动漫角色,她还会自己画下来,这是她排解压力的方式。
为了完成每一次监测任务,梅春睿已经有三年没有回家过年。今年疫情期间,为了长征七号改运载火箭的发射,她再一次留在文昌。“好在父母会经常告知我动态,还会发一些日常视频,很感谢他们的理解和支持。”梅春睿说。
松滋小伙是加注团队一哥
“耶!”得知“嫦娥五号”成功入轨,何平和团队成员相互击掌。来不及好好庆祝,他和同事们就匆匆赶到发射塔下,进行发射后的状态检查。两个小时过去,检查终于结束。此时天已大亮。
29岁的何平,来自湖北松滋。2012年,大学毕业的他,毅然来到文昌航天发射场,加入了航天事业。
现在,他已成长为煤油加注系统指挥。何平告诉记者,煤油加注团队在21日早上开始加注,次日加注完毕。加注顺利完成之后,他们便说“这次肯定成。” 23日全天,他们都在进行状态监测,准备应急处置。
如今的何平,做事细致,把“不留一丝出现风险的机会”刻在心里。他说,这是因为4年前发射时的“小插曲”。
2016年,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迎来了首飞任务,长达90分钟的加注过程,时任煤油加注系统现场负责人的何平,当时心都提到了嗓子眼。这是发射场的首飞,也是煤油加注系统的“第一仗”。这一仗,必须打得漂亮。
不同岗位接连传来仪器仪表数据信息,他迅速向上汇报。但他还是觉得心里没底,带人对加注管路死角进行再巡视、再检查。最担心的事情还是出现了,加注管路一处波纹补偿器严重变形,如不立即处理,管路很可能变形破裂,影响加注,导致火箭发射推迟、甚至夭折。
要停止加注吗?何平犹豫了。他马上和工程师紧急磋商,3分钟后,何平果断决定,正常加注,同时对波纹管进行临时加固。接下来的每一秒,何平都觉得格外漫长,他一直守在地沟边,紧盯着波纹补偿器。看到火箭一飞冲天,他的泪水一下子从眼眶涌出。
九层之台,起于垒土。8年时间,何平带领岗位人员处理大小故障5次,配合指挥员完成煤油系统回流试验18次,煤油调温9次,成功完成煤油“四加四泄”及长征五号和长征七号两型火箭首飞任务。经历了煤油加注系统每一个岗位的磨炼,何平已经成长为煤油系统“一哥”。
年轻的武汉元老负责平台岗位
2020年是一个不平凡的年份,特别是对于武汉小伙王魏武来说。
32岁的王魏武,是文昌航天发射场平台岗位负责人,今年已经是他在发射场工作的第9年,称得上这里的元老。
“2011年刚来的时候,我们到处学习平台设备的建造。”王魏武说,当年发射场正在创建中,他学的是机械制造专业,大学一毕业就来到了这里。
2016年,文昌发射场开始发射火箭。“长征五号”首飞成功,有王魏武的智慧和汗水。
今年5月初,“天问一号”探测火星的任务拉开序幕,一切工作都开始紧张起来。因疫情原因,王魏武5月底才回到发射场岗位。为了快速进入状态,王魏武一边研究操作规程,一边对着上一发任务的工作记录和“双想本”,仔细推敲动作细节和运行状态,在脑海中反复推演平台动作过程。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今年7月23日,“天问一号”顺利发射,他率团队圆满完成了“探火”任务。
平台岗位动作多,又是近箭操作,风险隐患大。为了确保万无一失,每一次动作之前,王魏武总是要反复观察平台状态,叮嘱岗位人员注意安全事项,换来每一次动作的稳妥可靠。
这次“嫦娥五号”任务,由于人员短缺,王魏武除开展平台工作外,还兼任火箭吊装分队主号手。作为吊装分队第一代队员,他不仅要完成自己的工作,还起着传帮带的作用,给年轻的队员传授经验。
“十年磨一剑,文昌航天发射场就是为了‘嫦娥五号’而建,我们完成了这个使命。”即将调回武汉的王魏武兴奋之余,有些依依不舍。
“祝愿发射场在下一个十年,完成更多任务,创造更多中国奇迹。”他说。
来源:楚天都市报记者
编辑:熊文博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