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原来还是一位“防火专家”


《东坡防火记》

历史

剧情

科普

推荐指数:★★★★★

看点 · 推荐

苏东坡,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法国《世界报》评出千年英雄(1001年-2000年),全球共有12位,苏东坡是唯一入选的中国人。鲜有人知的是,苏东坡也是一位历史上著名的“防火专家”。他成立的“潜火队”,是世界上最早的专业化公共消防队。今日,由眉山消防制作的古装微电影《东坡防火记》正式上线,为你讲述勤修火政的苏东坡。

古装微电影《东坡防火记》

01

深夜里的一封急信

夜色沉沉,一盏烛火飘忽不定。苏府管家一手捏着信,一手拎着灯笼匆匆走到苏东坡书房门口,脚步却突然踌躇了。“老爷,眉州急信。”管家低沉沙哑的声音掩饰不住忧虑。因王安石变法遭到苏东坡的反对,苏东坡被贬至此。虽然他一向心态淡然,但是管家却担心他经受不住这封信的打击。苏东坡放下笔,打开信。仿佛一阵晴天霹雳,他霍地站起来。

“恩师,学生与婉儿青梅竹马,本欲待大婚过后,便赴京上任,报效家国……”看着信上熟悉的笔迹,苏东坡恍惚中回忆起,那个曾经伴随他左右,一身才华,意气风发的少年身影。“岂料新婚之夜一场大火,叫我与娘子阴阳两隔。我心灰意冷,已削发入空门。我终究辜负了恩师……”苏东坡瞬间陷入巨大的悲痛。火灾!又是火灾!

02

毅然执笔,为民请命

北宋,中国历史上经济、文化、教育最繁荣的时代,达到了封建社会的顶峰。人口快速增长,甚至达到1亿之多,一旦发生火灾,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危及人民的生命安全。自从成为一方父母官,苏东坡不断接到一次次触目惊心的灾情禀报,和撕心裂肺的灾民哭诉声,不绝于耳。“大人,昨夜城里发生一起火灾!”“报!昨夜又发生一起火灾……”“大人,我一家六口,都葬身火海,叫老婆子我以后可怎么活啊……”夜已深,他却再也坐不住了。毅然决然执笔,写下一份奏章。“启奏圣上,仅熙宁五年,下报燔(火灾)二千七十余,城多大火,灾报不绝。因居民稠密、灶突连绵;家作佛堂、彻夜烧灯、幢幡飘引;夜饮无禁,烛尽乱抛;篝笼失检……”

03

防火灭火体系的建立

历史上,苏东坡非常重视“火备”工作他认为,防火和灭火工作的立足点都在于防,一是防于火发之前,不让火灾发生;一是防于火发之后,防其继续扩大。为了在火发之后能及时将火灾扑灭,缩小火灾范围,减少火灾损失,就必须“防患于未然”,做好预防工作。

苏东坡还重视消防队伍的建设苏东坡成立的“潜火队”,无论组织形式及其本质,与今天的消防队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如火灾发生后,“潜火队”赶往现场救火时,享有一些特权,“诸应避路者,遇有急切事,谓救火之类,不容久待者,许横绝驰过”。直到今天,消防队伍依然沿用这一形式。消防救援,十万火急,无论是车辆和行人都不得阻拦道路,尤其是消防通道——“生命通道”更要保持畅通无阻。

苏东坡建立了比较完备的消防体系。

在每坊巷300步右,派驻一个潜火小队,5名队员,夜间巡逻,防范火灾;又在高处砖砌暸望塔,塔上有人瞭望;下有数栋房子,屯驻消防兵100多人,备有消防器具:大小桶、洒子、麻搭、斧锯、云梯、火叉、火钩、大索、铁锚儿之类。每当发现火灾,立即出动灭火。“汲水扑灭,不劳百姓。”因为百姓没有受过专业训练,没有统一指挥,不能有效救火,且会增加不必要的伤亡,所以大多时候要求百姓不得救火。一旦发生火灾,百姓立即呼救,向“望火楼”传递火灾信息,类似于今天拨打“119”报警电话。

以官府为令,以灭火为职业,在经济繁荣,人口繁多的北宋时期,潜火队——这支专业的消防队伍为维护城市公共安全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穿越千年

东坡故里

一支新时代的专业消防队伍——眉山消防

依然扎根于这片热土

承苏东坡先生之志

护一方百姓

守一方平安

来源:四川消防、眉山消防、中国应急管理

编辑:郑碧玉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