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文华学院2017级国贸专业学生李静,受邀参加第二届“中国发展理论”国际年会,并做了30分钟的学术报告,成为本次年会上唯一做报告的本科就读学生。
据悉,“中国发展理论”国际年会,由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和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研究院主办,国内经管类顶级期刊《管理世界》以及外文SSCI期刊《China Economic Review》、《China & World Economy》、《Journal of Asian Economics》联合支持,旨在探索总结中国发展重要经验,研究新冠疫情挑战下的中国与世界变局走向。来自北大、清华、复旦、上交、浙大等全国多个发展经济学的研究团队(教授、博士为主)提交了数百篇本领域的前沿学术成果,大赛组委会评审推荐50篇论文进行会场报告,文华学院是唯一获得邀请的二本院校,而李静是唯一受邀参加的本科学生。
在10月17日下午举行的平行学术论坛议程中,共有5个主题共25篇论文受邀展开宣讲报告。
李静携论文《Evaluation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Strictest Tobacco Control Policy in History in Beijing:Based on Synthetic Control Method》(北京“史上最严控烟令”的实施效果估计——基于合成控制法),进行了30分钟的学术报告,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中国经验”会场的首个报告人。
李静阐述了反事实方法在公共卫生政策中的应用进展,论证了合成控制法在科学评价政策效应方面的合理性,大胆提出前提假设,并用实证方法验证了北京的控烟政策实施具体成效,报告了研究取得的学术创新。报告从研究视角、研究工具和研究对象选取上都得到会议主持人——中国人民大学宋利芳教授的肯定。在问题讨论环节,宋利芳教授与李静进行了结果变量在政策分离度方面的稳健性是否合理的讨论,李静沉着应对,其回答得到肯定,研究主题本身也得到了湖南大学王毅鹏博士的赞许。
“李静的论文入选是必然而不是偶然。她能够从众多的数据中找到一种不一样的思路,这个在科研领域中难能可贵。”她的导师国贸专业崔春莹博士称赞说。
收集上万条数据 展现数据把控力
在大学里,李静几乎将所有心思放在学习上,教室、图书馆、寝室三点一线。在回寝室的路上还能看到她念念有词地背着单词。很快,她就成功地通过了英语四六级考试,各门学业也有很大的进步。
一次课上,她从老师那得知,有些学长学姐通过了名牌大学的考研笔试,却因为没有公开发表的论文,而与读研失之交臂,这激起了她做学术的斗志。恰逢此时,崔春莹老师关于“反事实估计”理论引起了她的兴趣,于是她作了一个决定——加入崔春莹的科研团队。那个时候李静蔡刚上大二。
李静不善言辞,在人群中不起眼,崔春莹此前对她没有什么印象,“我本来以为大二的学生并不太清楚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做研究可能早了点。但李静三番四次找到我’软磨硬泡’向我表明她做科研的决心,我便安排她跟着收集数据,研究高层领导人互访对于国际贸易影响。”
安排给李静的任务是整理国家元首在一带一路国家出访经历,她需要从中国外交刊物里找到2000年-2017年国家元首18次出访的166个国家的相关内容,将上万条数据整合在一起发给学姐进行分析数据。因为数据量非常庞大,且容不得半点差错,李静前前后后核对了很多次,那时的她便展现了对数据较强的把控能力。
“虽然我只是一个小小的科研助理,但我不认为收集数据是件小事。我们这个专业的任何研究成果都是数据支撑起来的,只有对数据细心研究,才会有科研成果。”李静笃定地说。
勇于探索、勇于挑战,终获成果
今年疫情期间,李静正好在北京,但困在家中的她对上网课或考研提不起兴趣。此时,崔春莹建议她不妨重温一下科研小组共同学习过的经典文献,帮助2016级考研的学姐学长准备论文,迎接复试。
在重新阅读MIT(麻省理工学院)的经济学教授阿尔贝托·阿巴迪(Alberto Abadie)的开创性研究后,李静认为禁烟令效果的评估问题是世界各国都想解决的,中国应该也适用于“反事实估计”方法的控烟效果推断。在表明自己想研究这个问题,确认了研究逻辑后,崔春莹老师欣然应允她进行研究,并给她提供了预测变量的省际面板数据,叮嘱她展开政策的历史追溯和结果变量的筛选。
当她分析了当地烟草零售商业模式后发现:每一个售卖烟酒的小摊位都有一个烟草专卖许可证,它们销售额稳定,人群覆盖稳定,小摊位销售数量的变动可以代表吸烟人数的变动。如果香烟消费量变动,必然会引发烟草摊位数的变化,那么就可以通过中国的零售数据库来寻找各个省份烟酒摊位分布,从中得到大致的香烟消费数量。
有了想法之后,李静开始收集数据并反复推算检验,展开计量分析。这是一个反复受挫的过程。然而,功夫终究不会负有心人,她终于发现了有效数据,还用STATA分析出第一个分离度足够高的图形。“我兴奋地整晚没睡着”,李静忘不了当初论文获得突破时的激动感觉。
至此,李静的研究小有成效,论文有了雏形,形成了初稿。
之后,在唐齐鸣教授的指导下,崔春莹与李静继续将文章润色,并按照外文SSCI期刊《Journal of Asian Economics》的投稿体例,字斟句酌,反复进行修改版式后才投稿。恰逢今年的“中国发展理论”会议谈及到中国发展问题,李静的论文研究视角独特,选用方法前沿,最终脱颖而出,得到会议方的报告邀请。
会议当天,李静所作报告表现惊艳,中国人民大学的宋杨老师打来电话通知她,因为研究思路新颖,采用的研究方法独特,她的文章被大会专家组推荐到SSCI的权威期刊JAE直接外审,享受此殊荣的文章仅有3篇。
个性化教育 助推“学术型”人才培养
李静在学术方面的成长与学校的个性化教育理念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文华学院刘献君校长提出的个性化教育理念将学生分为三种类型,即“学术型、应用型、潜力型。”李静是典型的学术型学生。在对“个性化教育”的理念有所研究后,崔春莹对学生的培养有了自己的想法:个性化教育落实到专业培养,立志是首要的,让学生从被动学转变成主动学,并通过高年级优秀学生的榜样力量、参加学科专业竞赛获奖、发表学术论文等方式源源不断地给低年级学生注入学习的动力,帮助他们重拾信心。
“我们专业培养学生首先会要求他们摆正专业学习的心态,结合他们自身考研、就业等需求,有选择地挖掘有科研潜力的学生,进行分阶段地培养。”
崔春莹一直致力于寻找有探索精神的学生。在他看来,要想做好学术研究,首先要有见微知著的心,不以分数为导向,而要以问题为导向。这样的学生不一定是听话的,成绩好的,但一定是会思考,会问问题的。
科研的产出不是一个人的战斗,是一个团队共同努力的结果。投身科研,是对自己能力的自信。在崔春莹的学术科研团队里,很多同学都对各自的科研课题有着浓厚兴趣,能够采用通行的实证方法对自己研究的问题展开规范的实证分析,并充满自信的谈论各自的研究发现。这些文华学子们,渴望在未来的学术研究生涯中绽放光芒。
来源:长江云
编辑:熊文博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