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主题展览的湖北印记

他是火箭筒连的连长

抗美援朝作战中

他指挥两个班击毁敌坦克5辆

它是一面战旗

上面的381个弹孔

记录着那段英雄的历史

他是一位老兵

年过八旬感染致命病毒

最终奇迹般康复出院

10月21日上午,记者来到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参观“铭记伟大胜利 捍卫和平正义——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主题展览”,探寻其中的湖北印记。

上甘岭,15军381个弹孔的战旗图。

一位“一级模范”

“1950年6月25日,朝鲜内战爆发后,美国悍然派兵进行武装干涉,发动对朝鲜的全面战争……”

上午9时10分,博物馆内的主题展区,解说员向前来参观的部队官兵讲解着。

主题展分为序厅、“正义担当 决策出兵”“运动歼敌 稳定战线”“以打促谈 越战越强”“实现停战 胜利归国”“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伟大意义和历史贡献”及结束语7个部分。

“1950年10月25日至1951年6月10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同朝鲜人民军密切配合,以运动战为主要作战形式,连续进行5次战役……”在“运动歼敌 稳定战线”部分,讲解员带着参观者,“走进”那段烽火岁月。

在第五次战役板块,一位年轻战士的照片引起记者的注意。

他叫张益仁,是湖北钟祥人。1951年4月24日,在第5次战役江口洞战斗中,作为火箭筒连连长的他,指挥两个班击毁敌坦克5辆,出色完成掩护步兵冲击的任务,荣立特等功,被授予“一级模范”荣誉称号。

据了解,张益仁原名田先禄,1918年生于湖北省钟祥市杨庙村七组,1944年加入新四军,参加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

朝鲜战争爆发后,他在志愿军第20军第60师第178团火箭筒连担任连长。

江口洞战斗中,张益仁指挥班长杨义才和射手潘泽民等扛起火箭筒,穿过敌军火力网,陆续击毁美军5辆坦克。回国后,他多次受到毛主席、周总理和朱总司令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一面有381个弹孔的战旗

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5军,上甘岭战役的主力作战部队。

当时的军长秦基伟,是湖北红安人。如今,这支部队早已融入空降兵军,驻守在湖北。

在主题展区,记者一直在寻找第15军的“踪迹”。

在序厅里,天花板上悬挂的100面军旗引起记者注意。在第一排,一面印有“中国人民志愿军第十五军 一九五一年三月十八日至一九五四年五月”的军旗,格外显眼。

根据中央军委轮番作战方针,1951年3月15日,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5军入朝作战。

“1952年10月15日至18日,美军在炮兵、航空兵支援下再次向597.9高地和537.7高地北山进行连续的猛烈进攻,志愿军第15军第45师与敌反复争夺阵地……”在上甘岭战役板块,讲解员正在讲解这场抗美援朝最著名的战役。

嵌满弹片的枯树干、被炸成粉末的石头、黄继光牺牲处挖出的爆破筒、美军投下的蝴蝶雷……这些历史物证都讲述着这场战役的惨烈。

“上甘岭战役中,志愿军第15军某部8连官兵浴血奋战、坚守坑道14昼夜,最终将一面布满381个弹孔的战旗插上上甘岭阵地主峰。”讲解员一边说着,一边指着一面红色战旗。

这面战旗是复制品,当年的那面,陈列在空降兵军的军史馆。

一张出院证明

“根据卫健委《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七版)》诊疗标准,经科内MTD专家组讨论,患者符合出院标准,允许患者出院……”

在“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伟大意义和历史贡献”部分,记者看到一张由武汉火神山医院出具的出院证明。

证明上的主人叫张兆堂,是一位年过八旬的抗美援朝老兵。

17岁时,张兆堂参军赴朝参战。退役后,他回到武汉成为一名人民警察,曾在1983年防汛抗灾中荣立三等功。

2020年2月10日,张兆堂和老伴因患新冠肺炎住进火神山医院,他给在这里奋战的军队白衣战士们讲述战争年代的故事,与他们相互鼓励,共同抵抗疫情,人民军队的英雄基因,在两代人之间默默地传承着。

10月15日,他特意到现场观看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专题展览。他说:“在抗美援朝时没有牺牲,在疫情中也挺过来了,要感谢我们的党、我们的国家。”

“祖国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为了祖国和民族的尊严而奋不顾身的爱国主义精神;英勇顽强、舍生忘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不畏艰难困苦、始终保持高昂士气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为完成祖国和人民赋予的使命、慷慨奉献自己一切的革命忠诚精神;为了人类和平与正义事业而奋斗的国际主义精神。”展区墙上,这段文字诠释了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

来源:湖北日报

编辑:毛紫叶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