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记者在解放公园苏军烈士墓前敬献鲜花 记者李永刚 摄
位于受降堂内的路名标牌 记者刘岩 摄
9月3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74年前的今天,中国人民经过长达14年艰苦卓绝的斗争,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宣告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完全胜利。时隔多年,你可知道武汉纪念第一个法定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的场景是什么样的?武汉的抗战遗迹又有哪些呢?
1951年确定首个抗战胜利纪念日
武汉集会盛况上《人民日报》头版
1951年9月3日出版的《人民日报》,头版一则报道记录了68年前武汉纪念第一个法定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的情景。
1951年8月13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确定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为9月3日。我市“红色收藏家”姜小平珍藏多年的一张《人民日报》,正是1951年9月3日即新中国成立后首个抗战胜利纪念日当天出版的。报纸为竖排共4版,左下角刊发《中南、武汉各界人民代表集会庆祝抗日胜利日》报道。
全文234字的报道写道:“中南、武汉各界人民代表约千人,二日集会庆祝‘九三’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会后,大会主席团到中山大道万国公墓,为一九三八年与日本帝国主义空军作战牺牲的十五名苏联志愿空军烈士扫墓。”
姜小平说:“这天的《人民日报》在报道各地庆祝活动中,仅仅选择了天津、武汉、北京这3个城市,可见武汉当时的地位。”
当年,《人民日报》为何报道武汉庆祝抗战胜利的活动?武汉地方志办公室武汉抗战史研究专家吴明堂分析,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1937年上海、南京相继沦陷后,武汉曾作为战时的临时首都,成为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中心,在抗战中的历史地位十分重要;二是1951年,武汉是中共中央中南局所在地,武汉的庆祝活动是中南地区的缩影。
武汉这些抗战遗址,你去过几处?
遗址1:八路军驻武汉办事处
地址:江岸区长春街
背后故事:
八路军武汉办事处旧址,在武汉市汉口长春街,是一幢四层楼房。纪念馆旧址原为日商大石洋行,原建筑于1944年日军占领期间被美国飞机炸毁,1978年在原址按原貌重建,1979年3月5日正式对外开放。叶剑英为纪念馆题写馆名。
遗址2:新四军军部
地址:汉口胜利街332—352号
背后故事:
与八路军武汉办事处旧址一街之隔的胜利街332-352号,是新四军军部的诞生地。七七事变后,中国共产党同国民党谈判达成协议,决定将分散在南方8个省10多个地区的红军和游击队集中改编成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叶挺和项英分别任军长、副军长。1937年12月25日,新四军军部在汉口大和街26号正式挂牌。
遗址3:受降堂
地址:中山公园内
背后故事:
位于中山公园中区广场旁,是一座砖木结构长方形的单层厅堂建筑,黄墙青瓦。1945年9月18日,就是在这里,中华民国第六战区司令长官孙蔚如将军接受侵华日军第六方面军的投降,故此名为“受降堂”。
遗址4:苏联空军烈士墓
地址:汉口解放公园内
背后故事:
汉口解放公园苏联空军烈士墓下,长眠着15位抗日战争时期为支援中国人民而英勇献身的苏联空军烈士。他们比飞虎队更早来到中国,最小的牺牲时不满24岁,他们同中国人民并肩作战,打击日本侵略者,为中国抗战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近年俄罗斯国防部在调查历史文献后,新发现多位在1938年至1939年武汉抗战中牺牲的苏联空军志愿队员,经过核查,确认共有29位苏联空军志愿队成员在武汉牺牲。2015年8月,这14位新确认的苏军烈士姓名增刻到了解放公园的烈士墓碑上。
遗址5:陈怀民路、张自忠路、郝梦龄路、刘家祺路等
地址:胜利街
背后故事:
1945年抗战胜利后,武汉诞生了这条胜利街。这条街本来是6条不同的街道,曾属英、俄、法、德、日五国租界,分别称为湖南街、四民街、德托美领事街、汉中街、中街和大和街。在日本司令官签订投降书的那一天,武汉市民奔走于连成一线的6条街道上,欢呼胜利,6条街道成为了一体,也成为了抗战胜利的见证。
车水马龙的胜利街上有一条不太起眼的小路叫陈怀民路。在著名的1938年武汉“4·29空战”中,时任第4航空大队第21中队飞行员的陈怀民在击落一架敌机后身受重伤,飞机油箱着火。本可求生的他没有跳伞,而是驾机撞向从后面扑来的敌机,与日本吹嘘的所谓“红武士”高桥宪一同归于尽。抗战胜利后为了纪念牺牲时年仅22岁的他,这条路被命名为陈怀民路。和陈怀民路一样以抗战英雄命名的还有张自忠路、郝梦龄路、刘家祺路。
来源:长江日报 记者 李玉莹 整理
编辑:谢梓淇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