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智慧法院什么样?这场发布会展示四项司法“黑科技”

AI法官指导立案、举证质证切屏观看、司法文书自动生成、证据在线收集调取……在8月17日召开的“互联网技术司法应用”新闻发布会上,北京互联网法院发布《互联网技术司法应用白皮书》、揭牌成立“互联网技术司法应用中心”,并通过展示“移动微法院”“天平链”“屏幕共享”“智能审判应用”四项“互联网+司法”应用场景,描摹出新时代、新法院的“北互模式”与智慧轮廓。

近年来,北京互联网法院充分发挥整合升级的科技优势,为探索创新互联网审判机制提供北京经验。“北京互联网法院信息化建设十大典型技术包括法律知识图谱、区块链、即时通讯、人脸识别、图像识别、语音识别、云视频、微服务架构、数据安全交换以及云计算。”发布会上,北京互联网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佘贵清表示,1.6万字的《互联网技术司法应用白皮书》包含北京互联网法院信息化建设的基本理念、根本目标、特色机制和取得成效。

最高人民法院信息中心主任许建峰与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副局长潘锋共同为北京互联网法院“互联网技术司法应用中心”揭牌。

许建峰主任表示,北京互联网法院要进一步发挥互联网空间治理“排头兵”的作用,在全国智慧法院建设中发挥更好更为突出的作用;潘锋副局长建议北京互联网法院聚焦用户需求,开放更多互联网应用场景,公开审判数据和信息提炼更优质的算法,逐步减少诉讼,确保信息和数据安全。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区块链研究室主任李鸣期待北京互联网法院从区块链应用成果中提炼关键环节,先普及到司法领域,再向社会层面、国际层面推进。北京互联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张雯为互联网技术司法应用中心特聘专家颁发了聘书。

互联网技术如何深度运用于司法场景,发布会现场结合案例进行了生动展示:

“移动微法院”让80多岁的老人在手机端通过AI法官的指导立案并完成诉讼,让居于三地的法官、原被告在线完成调解笔录签字和调解书送达;

“屏幕共享”功能便于所有诉讼参加人有效地对电子证据进行勘验,保护当事人诉讼材料安全的同时大大降低举证难度和证据勘验成本,结合庭审直播即能向社会公众呈现庭审全过程;

即日将试运行的“智能审判辅助系统”能够自动生成相应司法文书初稿供法官使用,并快速处理简单案件;

区块链“天平链”技术既能对当事人上传到电子诉讼平台的诉讼文件和证据实施存证、防止篡改;又能对存证过的诉讼证据再验证,解决当事人取证难、认证难问题。

发布会还设置了“用户体验”和“媒体提问”环节,受邀参加会议的北京市人大代表、律师、调解员、当事人以及电子诉讼平台建设单位代表围绕互联网技术司法应用分别发表了自己的体验与感受。

市人大代表、北京护宪律师事务所卫爱民主任表示,互联网法院必将与科技进步相伴同行,科技无休止符,互联网法治无休止符。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刘品新认为北京互联网法院是一个“实验室”,是产生各种创新“产品”的人民法院,是当前智慧法院发展过程的浓缩。

作为北京互联网法院的“常客”,律师代表吴穷对“10分钟即可立案成功、不足1分钟就可登陆等待开庭、任何地点都可登录庭审系统开庭以及生物识别、语音识别、屏幕共享等“用户体验”感受深刻。

调解员代表王颖赞赏北京互联网法院对调解员进行系统性培训,使调解员能更快速、高效的进入调解模式;线上调解平台使当事人足不出户参与调解,节约了成本。

当事人代表张一认为互联网开庭方式让当事人在相对熟悉和放松的环境中参与诉讼,在省时省力之外还有助于缓解当面开庭的紧张感。

见证北京互联网法院从无到有的平台建设单位华宇公司代表杨彩霞认为,北互独创了需求体验会制度,使诉讼参与人更好地参与到北互技术产品的研发和功能优化中来。

“我们需要回答党和国家需要什么样的互联网法院,人民需要什么样的互联网法院。”北京互联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张雯表示,身处北京,我们还要思考北京首善之区建设、服务营商环境需要什么样的北京互联网法院,这样才能走得更远。今天的发布是对前一阶段工作的答卷,下一步如何走仍需我们不断思考并推动落地。“我们将努力运用好互联网司法技术应用中心这个平台,更好地回应人民群众多元化的司法需求,履行好网络空间治理法治化的职责,肩负起新时代新法院应有的责任和担当。”

本次新闻发布会由北京互联网法院审管办任文静主持,相关单位、新闻媒体、各方代表等60余人参加了本次新闻发布会。

编辑 毛紫叶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