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各地高考成绩陆续公布,高考志愿填报也即将开展。对于考生们来说,“填得好”无疑和“考得好”一样重要。面对对人生有决定意义的志愿填报,和焦虑的家长、迷茫的考生同时出现的,还有试图趁机捞一笔的不法商家。
据“新华视点”报道,当下高考志愿填报辅导市场火热,收费多在数千元至上万元,甚至有高达5万多元的“天价”套餐。不过,辅导人员水平参差不齐,有的仅培训三四天就能速成上岗,有的考生在机构辅导下填报的志愿并不靠谱。有的家长以为能花钱买心安,到头来却是交了智商税。
每年高考志愿填报前夕,总有中介或网站宣称掌握内部大数据。各地教育考试院已明确表示,没有跟任何社会性机构或企业合作,考试院按照教育部信息公开工作要求,对招生计划、录取结果等数据均已进行公开,报考志愿前均向考生印发了志愿参考资料供研究填报。商家所谓的“内部大数据”纯属造谣,无非是营销口号,其数据的准确性还有待推敲,而且志愿填报存在一些不确定性因素,如考生本次高考发挥会影响成绩变化、别的考生志愿填报情况等。
高考志愿填报辅导市场之所以乱象丛生,价格虚高,一方面是源于考生自身缺乏报考目标。在某次志愿填报咨询会上家长们纷纷表示,“如果孩子有想法,我就不用参与了。”“没有想法”是许多高考生的真实心理。由于不清楚自己的兴趣点,对未来也缺乏规划,考生在报考时十分迷茫,家长们则容易病急乱投医,把希望都寄托在中介身上,无论是咨询师还是辅助产品都供不应求,自然会有人想趁机割一波韭菜,捞上一笔。
另一方面,在相关信息公布的速度和广度上,教育部门也还有更多工作要做。有专家指出,每年考生手里虽然有教育部门发放的报考指南,但其常常是数据的简单披露,而且时间跨度小、整合不够,参考性不足,满足不了考生的需求。建议相关部门做好信息整合工作,并通过更便捷的方式向公众公布。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有些数据应该提前向社会公布,正是因为有关部门及高校的数据公布不够提前,才导致家长的信息焦虑,给了更多机构做生意的市场空间。
此外,一些报考中普遍存在的困惑也需要权威部门提供更多解读,例如有的家长会疑惑,到底是211、985的大学名气比较重要,还是应该选择一本学校里的专业强的?地域、学校、专业到底哪个因素更重要等。
因此,报专业时为了能让更多考生做到心里有数,对兴趣的培养和未来的规划应从中小学时期开始。一方面学生自身在埋头读书的同时,也应关注自我,对大学和专业早做了解,如能提前锁定自己心仪的学校或领域不仅在报考时更有方向,也会成为学习的动力;另一方面,学校应充分做好引导和辅助工作。也可多让学生参加职业体验类活动,让大家对不同职业有更多了解。
此外,为了给广大考生报志愿提供更多参考,近年来教育部门也做出了一些努力。据中国新闻社报道,根据全国各省份高考志愿填报时间安排,“2019年高考网上咨询周”将于6月22日至28日在“阳光高考”信息平台启动,每日咨询时间9点至17点。“咨询周”期间,全国招生高校将在线回答问题,北京、上海、江苏、浙江、福建、河南、海南、贵州、青海等部分省市将在平台举办咨询专场。广大考生和家长也可通过手机等移动端方式咨询。为提高咨询效率,教育部提醒,考生和家长可先浏览各招生单位发布的最新信息,了解相关情况。
对于填志愿时最为焦虑的家长们,熊丙奇提示:选择此类服务要保持理性,同时,高考志愿归根结底还是学生自己的志愿,而不是家长的志愿,更不是专家的志愿。熊丙奇认为,“专家的选择,其实是专家自己的判断,那孩子选择大学和专业,必须要由自己兴趣来选择,以及(考虑)他对未来的学业和职业发展规划。这是我们家长必须注意的,也就是说家长可以去寻求一些指导、咨询,但孩子在这个过程中要有自己的主见。我们在这个时候一定要注意,第一不要变成专家的志愿、第二不能变成家庭的志愿,因为高考志愿一定是学生的志愿。
浙江省教育考试院的工作人员也认为填报志愿长期以来存在两个误区:一是只看成绩名次、只考虑怎样不浪费分数,而忽视了考生本人的兴趣和特长等,入学后却发现就读专业并不适合自己;二是过分在意大学排名。实际上,名校并非所有专业都是优势专业,而某些普通院校的特色专业实力不容小觑。因此,家长们在给出建议的同时要充分尊重孩子的意见,同时避免执着于“绝不浪费一分”的观念,应多方面综合考量。
今年全国高考结束之后,各省份陆续公布了高考成绩查询的时间,22日开始,各地的高考成绩将陆续公布。
理想大学=平时学得好+高考考得好+志愿报得好。
最后一关,加油!
编辑 毛紫叶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