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现在才五月,但是……
诗词君仿佛过着八月的夏天
出门不用5分钟,只要1分钟,
就能流汗2小时……
莫名觉得,有人中暑也不奇怪
毕竟……很多地方气温已经40℃了
在“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
没有空调Wi-Fi、
不一定有西瓜的古代
(西瓜于五代、辽宋时期才进口到中原)
古人是怎么过夏天?
01
衣:薄、透、露
夏天穿搭规范
古人夏天衣服都比比较薄、透。
有钱人家爱穿纱,
穿了感觉跟没穿一样。
天气热起来,男子也爱「赤膊上阵」,
女子则穿胫衣
(“胫衣”是啥,自己百科
)
到了唐代,
民风较为开放,
女子普遍喜欢薄、透、露的半臂装
(也就是短袖)
还有袒胸装来纳凉……
emmmm……
02
食:没有冰箱,
夏天照样喝冷饮吃冷食
古人会在冬天凿冰贮藏在地窖,
夏天时就拿出来冰镇西瓜、绿豆水等。
在元代,
人们用果汁、牛奶、冰块等
调制而成元祖冰激淋「冰酪」。
马可波罗来中国时,
忽必烈赏了他一支冰酪,
马可波罗回国后,凭记忆
做出了山寨版冰酪。
后来,英国人改造了这一技术后,
把冰酪做成我们现在吃的冰激凌……
03
住:连电都没有的古代,
却有中央空调??
地窖用来藏大块冰块,
拿出来用的碎冰除了做吃的,
还可以怎么利用起来?
先秦时,出现了空调冰箱一体机
纳凉与储备食物两用的的器物冰鉴。
冰鉴一般分两层,
外层放冰,里层放蔬菜瓜果,
打开外面那层盖子,
冰块融化的同时为周围的空气降温。
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
——《诗经·七月》
除了冰鉴这种小型的空调冰箱一体机,
古人还有低配空调房。
过去人们会在家里凿几口深井,
然后用些中间带有洞的板盖起来,
把这个洞的盖子打开,
会令房间冬暖夏凉。
人们还可将其当成天然冰箱,
把食物放到井里保鲜。
你以为只有“低配空调房”?
并不,其实还有高配版的!
高配空调房是怎样的呢?
这就要看贵族专属
中央空调——凉屋(或凉殿)
唐代宫廷凉殿多数傍水而建,
利用类似水车的方式把水运到屋顶,
让水从房檐流下并回到水池,形成水帘,
通过这样的水循环带走建筑的酷热。
▵ 原理示意图
▵ 唐代凉殿想象图
04
行:
哪里凉快哪里呆着
到了清朝,皇帝就建了规模宏大的
承德避暑山庄
在那躲避酷热天气。
而诗人们,往往这样避暑……
(大多数考意念)
杜甫跑到了云安县:“避暑云安县,秋风早下来”。
李之仪:“避暑佳人不着妆”。
白居易甚至问:“人人避暑走如狂”、“何处堪避暑”?
杨万里给白居易泼了瓢凉水,“避暑无藏身去处”。
然后继续又泼了瓢凉水:“吾曹避暑自无处,飞蝇投吾求避暑。”
插个题外话,白居易是真的怕热啊!!
白居易说:清风藏哪了,草树也不动摇,我还是去佛阁吧:
开襟当轩坐,意泰神飘飘。
白居易又说:后来我又去了恒寂法师的禅房里:
可是禅房无热到?但能心静即身凉。
白居易又说:怎么还是热,是我心不静?听说青龙寺北廊不错:
望春花景暖,避暑竹风凉。
白居易又说:后来我又去府西亭纳凉:
避暑府西亭,晚归有闲思。
夏浅蝉未多,绿槐阴满地。
白居易又说:听说李十一舍人的松园消夏不错,去试试:
乱松园里醉相忆,古柏厅前忙不知。
白居易又说:依旧是热,到底《何处堪避暑》?
何处堪避暑,林间背日楼。
何处好追凉,池上随风舟。
于是,白居易被唐代的酷热的夏天逼成了一个十足的话唠,不,是诗唠……
古人还是比较机智的
天气一热,他们就找好地方避暑了
比如他们……
//找个寺庙避暑//
高适说:我去开善寺乘凉:
驾车出人境,避暑投僧家。
刘禹锡说:都去寺庙了?那我也去翠微寺吧:
朱旗迎夏早,凉轩避暑来。
//找个湖避暑//
杜甫说:去洞庭湖、君山吧,顺便采摘:
青草洞庭湖,东浮沧海漘。
君山可避暑,况足采白蘋。
陆龟蒙说:我和皮日休在太湖,非常不错:
遗名复避世,消夏还消忧。
//找个池塘避暑//
杜甫又说:大家嫌洞庭湖、君山远的话,要么就近找个荷花池得了,坐船也凉快:
落日放船好,轻风生浪迟。
竹深留客处,荷净纳凉时。
//找个泉源避暑//
黄滔说:我和翁文尧员外去神泉:
泉源出石清消暑。
//找个亭子避暑//
岑参说:我正在陪封大夫在瀚海亭里喝酒,分韵作诗,我分到了“时”字,看我写得怎么样:
军中乘兴出,海上纳凉时。
孟浩然说:我在南亭里,张七和辛大来找我,一高兴喝醉了,岑公喝酒写诗,我也来一首:
纳凉风飒至,逃暑日将倾。
便就南亭里,馀尊惜解酲。
//找座楼避暑//
姚合说:登楼也得傍晚:
避暑高楼上,平芜望不穷。
//找个树林避暑//
陆游说:太热了,整个“羸躯”都不好了,一夏天我“不在林间即水边。”
辛弃疾说:何不来松树林里:
松冈避暑,茅檐避雨,闲去闲来几度。
//找棵树避暑//
司马光说:来石榴树下喝酒:“花下纵横醉。”
//找片竹林避暑//
齐己说,还是禅庭芦竹好呐:“避暑须临坐,逃眠必绕行。”
葛天民说:我在郊外也有竹子:“竹疏身共瘦,湖近意先凉。”
来源:诗词世界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