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个群体,他们在毫厘间挑战极限,于细微处追求极致,铸利剑保家卫国。他们是匠心筑梦、技能报国的高技能人才,执着坚守,接续奋斗,铸就中国荣耀!
24岁成为高级技师,26岁成为金牌教练,他为导弹加工零部件,能让铝合金浮在水面……他就是中国航天科工二院高级技师曹彦生。
从500克到3克,他将加工做到极致!
在中国航天科工二院的生产基地,工作人员要加工一批特殊的零件——一斤重的航天铝合金要铣加工到只有三克,且不能有任何变形。
谁能挑战如此精密的加工任务,答案是曹彦生。
“参数要调的特别合理,主轴刀具不能抖“,曹彦生说。
加工完成后,一块厚度为头发丝的1/3,纸的1/4的铝合金零件,稳稳地浮在水面上。
一个符号输错,刀具飞速袭来......
曹彦生是中国航天科工二院的传奇人物,24岁就成为最年轻的高级技师。然而,耀眼成绩的取得,源自他刚参加工作时一次险些铸成大错的事故。
2005年,曹彦生进入航天科工二院283厂,原以为能接触先进的数控加工设备,结果每天重复的都是最简单的铣平面工作,这让他心灰意冷。
曹彦生:我当时是全国数控大赛前十名,觉得自己很厉害,心气高,没想到来了以后就让我干平面。
就在曹彦生心浮气躁时,一次操作失误让他彻底警醒。在一次铣平面过程中,他输错一个符号,瞬间,飞速旋转的刀具直接扎到工作台上。
尽管他第一时间终止错误程序,但工作台上已经留下一圈刀痕,这道痕迹更是深深刻在他的心里。
“从那件事以后,整个人就沉下去了”,曹彦生说。
苦练技能,零件间隙只有0.005毫米
沉下心的曹彦生慢慢认识到,看似简单的工作却是对自己心态和技能的全面锤炼。
在这个岗位上,他一干就是三年,为了练就技能,日常生活中,曹彦生只要看到一些复杂的结构,他都要想办法加工出来。
一个看上去很普通的立方体, 却是一把有十二个零件,一百多个面的鲁班锁。
加工它,需要将工艺顺序、控制加工精度、配合精度等做到极致,哪怕一丁点的瑕疵都会失败。
曹彦生通过加工鲁班锁来练就技能,运用最先进的仿真制图技术,在一次次摸索中,他加工出来的鲁班锁甚至看不出一丝缝隙。
曹彦生:间隙0.005毫米,相当于头发丝的十六分之一,是目前加工的极致。
4天4夜,他为导弹“插上”翅膀
一边苦练技艺,一边储备知识,一有空曹彦生就往图书馆跑,在国内外的专业网站了解最尖端的技术。
曹彦生:一开始的时候很难,也没人教你,书看好几回都看不透。后来跟着边学边试,猛然有一天,我把这个点学会了就觉得太享受了。
多年的技能磨砺终于迎来用武之地。一次,厂里为国家某新型导弹加工空气舵,这是导弹的重要构件,犹如导弹的翅膀,直接影响着导弹的发射及飞行。
由于结构复杂、厚度薄,控制形变和对称度难度极大,两次做出来的产品都失败了。眼看整批次空气舵存在报废风险,大家想到了曹彦生。
眼看着老方法行不通,工期又催得紧,当时正值春节,曹彦生一个人在车间里待了整整4天4夜。
凭着多年积累的技术储备,曹彦生加工出的新产品,一上测试台,所有人简直都不敢相信。
曹彦生:最后我做出来,误差就0.02毫米。检验都以为打错了,那应该是干的最成功的一次。
执着坚守,他们铸利剑保家卫国
如今,曹彦生承担着航天科工二院多型号产品零部件加工任务,攻克多个复杂产品零部件加工难题,他发明的“圆弧面加工法”“对刀装置”等绝技,获国家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为企业节省成本上千万元。
他带出的徒弟中,获得5个全国五一奖章,10个全国技能大赛冠军。
如今, 他牵头创建厂里第一个智能制造实验室,希望能够总结出更多规律性的东西来保证军工产品的质量。
14年的时间里,曹彦生参与制造的导弹不断升级换代,他用高超的技术为高精度导弹的研制和生产保驾护航,让它们成为保家卫国的防空利剑。
曹彦生:每当看到我们制造的产品,就觉得太给力了,干这个事真值了。
来源:央视新闻
编辑:谢梓淇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