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生节俭只为一次奢侈 湖北这位老人“感动中国”!

18日晚,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感动中国”2018年度人物颁奖典礼于8点在央视一套播出。

生活节俭却捐赠千万的退休老人马旭,获得了“感动中国2018年度人物”荣誉。

马旭捧起感动中国奖杯 “感动中国”栏目组提供

“感动中国”组委会授予马旭的颁奖词

少小离家

乡音无改

曾经勇冠巾帼

如今再让世人惊叹

以点滴积蓄汇成大河

灌溉一世的乡愁

你毕生节俭

只为一次奢侈

耐得清贫

守得心灵的高贵

这是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老人。

她是中国首位女空降兵,搏击长空二十余载;她被称为“军中居里”,潜心科研填补多项空白;她将毕生积蓄1000万捐给家乡,自己最好的鞋只有15元……

中国首位女空降兵马旭,现已年过八旬。(湖北日报全媒记者魏铼摄)

搏击长空二十载

1933年,马旭出生于黑龙江省木兰县一个医学世家,14岁入伍参军。她和战斗英雄黄继光同一个师,先后参加了辽沈战役、抗美援朝战争,其间多次立功授勋。回国后,马旭被保送到第一军医大学学医,后成为一名野战军医。

白岩松采访马旭夫妇 “感动中国”栏目组提供

1961年,空降兵部队组建后,马旭迎来了她的人生转折。时年28岁的马旭,作为军医担任跳伞训练的卫勤保障,是所在部队仅有的两名女兵之一。

年轻时的马旭。(湖北日报全媒记者魏铼翻拍)

“当时整个部队1万多人,没有女兵跳伞的先例。我身高只有1米53,体重不到75斤,达不到伞兵标准。”马旭说,为了能跟战士们一起跳伞,她自己在家里挖了一个大坑,填满沙子,把两张桌子拼起来作为训练平台,每天晚上偷偷练习跳伞动作,一练就是大半年。

马旭参加跳伞训练(左一)。(湖北日报全媒记者魏铼翻拍)

1962年,马旭首次正式登机跳伞。此后20多年间,马旭累计跳伞140多次,创造了三项“中国之最”——第一个跳伞的女兵、跳伞次数最多的女兵、实施空降年龄最大的女兵。

潜心科研填空白

从1983年开始,直到离休后,马旭和同为军医的丈夫将更多精力投入到医学科研上。

多年来,马旭一直保持着阅读的习惯。(湖北日报全媒记者魏铼摄)

空降兵跳伞讲究速度快,着陆瞬间冲击力大,脚踝很容易受伤。马旭和丈夫颜学用几经试验研制出了“充气护踝”,可使跳伞着陆时的扭伤情况接近零。1989年,“充气护踝”获得国家专利,成了中国空降兵获得的第一个专利。

马旭夫妇在感动中国颁奖晚会上 “感动中国”栏目组提供

1995年,《解放军报》再次点赞马旭夫妇发明的“供氧背心”,称赞他们填补了空降兵高原跳伞供氧上的一项空白。

为便于学习,马旭在床上支起一个简易书桌。(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薛婷摄)

几十年间,夫妇俩笔耕不辍,在军内外报刊发表了100多篇学术论文,并撰写了《空降兵生理病理学》、《空降兵体能心理训练依据》,填补了相关空白,被外国专家称为中国军中的“居里夫人”。

这些科研成果换来的报酬,马旭夫妇全部存了下来,成了日后千万捐款中的一部分。

冬日寒冷,马旭在床上看书学习。(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薛婷摄)

分毫积攒捐千万

少小离家,戎马一生,随着年纪渐长,无儿无女的马旭越发思念家乡。

马旭曾坦言,为家乡捐款的想法由来已久,希望以这种方式来报恩。

马旭夫妇在感动中国晚会现场 “感动中国”栏目组提供

2018年9月,黑龙江省木兰县,收到马旭捐出的第一笔300万元,另有700万元捐款预计明年到账,用于教育等公益事业。这是该县有史以来接到的最大一笔个人捐助。

这1000万的巨额捐款,也是马旭夫妇毕生的积蓄。

马旭夫妇居住的小院。(湖北日报全媒记者魏铼摄)

夫妇俩在院子里开辟出一片菜地,种上一些平时吃的蔬菜。(湖北日报全媒记者魏铼摄)

让人难以想象的是,拿出千万捐款的二老,生活极其简朴,家中简陋异常。

两位老人是师级离休干部,离休后放弃了部队安排的住房,居住在武汉远郊区一个不起眼的小院内。院内有两间低矮砖房,院子的一角,二老开辟出一片菜地,这里和农村最普通的院落几无差别。

马旭夫妇家中客厅。(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薛婷摄)

马旭自认为最好的一双鞋,仅值15元,只有出门时才舍得穿。(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薛婷摄)

走进二老家中,视线所及,除了书籍和报纸,几乎没什么像样的家什。屋内光线昏暗,墙皮大片剥落,两个老式沙发露出了破麻袋和棉絮。二老共用一部破旧不堪的翻盖手机,身上穿得都是部队发的衣服。马旭自认为最好的一双鞋,仅值15元。

“我给家乡攒钱呢,我一分一毛攒起来的。”

军中伉俪葆初心

马旭和丈夫颜学用。(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薛婷摄)

翱翔蓝天、回馈家乡……一路走来,马旭每一个心愿的实现,都离不开老伴颜学用的支持和理解。

结缘于部队,夫妇俩携手走过半个多世纪的行医之路,为无数战友点亮生命之灯。为更好地服务部队医疗需要,夫妇俩没有生育自己的孩子。

离休后,夫妇俩依旧过着简单规律的生活。

马旭和老伴颜学用在简易的餐桌旁吃午餐。(湖北日报全媒记者魏铼摄)

土豆泥和蒸南瓜是马旭夫妇餐桌上的常客。马旭说她和老伴都不太会做饭,对吃食也不太讲究。(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薛婷摄)

老人的早餐是煮面条。午餐则是蒸土豆、蒸南瓜,搭配一些香肠沫。饭后,二老习惯性地穿起作训服外出锻炼,散步、骑车、跳舞、练拳,花样丰富。其余多数时候,二老都会用来静静地享受阅读。每个周末,他们还要去老年大学学习舞蹈、书法。

马旭和老伴颜学用跳交谊舞。(湖北日报全媒记者魏铼摄)

近年来,在老伴的支持下,马旭老人多次走进考场,参加考研,至今她仍在补习日语,准备明年继续考试。

为了学日语,马旭在日常用品上都贴上笔记。(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薛婷摄)

“有人觉得我们日子过得苦,有人觉得我们自己太抠门了,但我觉得拥有知识就是拥有财富。我把毕生的积蓄都回馈给故乡,不为别的,就是希望更多人能获得知识的力量。”

马旭夫妇相濡以沫。(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薛婷摄)

简单的话语,朴素的心愿,马旭夫妇用无声的行动诠释了什么叫心怀家国,什么叫感恩与爱。

致敬榜样,传递温暖,为她点赞!

来源:荆楚网综合央视网、湖北日报、长江日报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