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为民不为财
——记石头咀镇胡家山村党支部书记郑传宗
云上黄冈报道(通讯员 舒智慧)2003年,随着鹰窠岩牌英山云雾茶漂洋过海,出口美国,一手打造这个品牌的郑传宗,也就一起被人们记住了。
十五年后,再见郑传宗的时候,除了岁月带给他容颜上的些许苍老,大山赋予他的淳朴、执着与勤奋本质一如从前。唯一能看到的变化就是他刚刚换了一辆新车——才十四万多的越野吉普。
鹰窠岩,石头咀镇胡家山村境内一座海拔过千的险峻山峰,山上奇岩壁立,因有老鹰在峭壁筑巢而得名。全村7个村民小组192户665人,平均海拔超过七百米,山多田少。郑传宗接手村支书的时候,全村茶园面积不到二百亩,一条蜿蜒陡峭的机耕路近五公里通往村里,全村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农户住着土坯房,村级集体经济相当薄弱。
发展是毫无疑问的选择。但是怎么发展?发展什么?郑传宗选择了茶叶。2000年,郑传宗接任村支书。2002年,村里的茶园面积超过二百亩,但是群众依然只能靠外面进山来收购鲜叶的商贩变现为效益,鲜叶价格商贩说了算。这个时候,郑传宗站出来,自己创办了胡家山茶厂,以“鹰窠岩”为品牌打造属于自己的产业。
十几年后,郑传宗坦言,名义上,他创办的茶厂是他个人的产业,但实质上,是全体村民的共同产业。十几年来,村里的茶叶面积扩展到如今的四百多亩,户平超过二亩,茶厂每年的名茶产值也从最初的十来万元上升到现在的每年八十多万元。但是,郑传宗并没有因为茶厂是他自己的就把所有效益揣进自己的荷包。几百亩茶叶,从种苗、种植、培育到茶叶专用药、专用肥,他都从效益里面拿出一部分补贴给农户。同时,在鲜叶收购价上,十几年来,对本村茶农始终保持高于山下村市场价格二到三元每斤,最大限度保持农户积极性,提高他们的收入。
如果在两份事业中二选一,比如选择做一个茶叶老板,十几年的积累,郑传宗的人生或许是另外一个样子。但他选择了二者兼顾,他说自己是个党员,这里的山水养育了他,他肩负的不仅仅是作为一个男人对家庭的担当,同时也肩负着全村父老乡亲对一名支部书记的期望。所以时至今日,他创办的茶厂也仅仅升级为茶叶专业合作社,没有注册为公司。
当村支部书记,郑传宗自我评价是合格的,但是在个人创业上,郑传宗笑言自己从来就不合格。胡家山村地处深山,农村俗称村里在外面有出息的人凤毛麟角。郑传宗自己很淳朴,并不擅长市场营销之类。他说这么多年,他坚守一份产业就是利用自己支部书记这个岗位平台帮助乡亲们找些茶叶市场,增加收入。他绝大部分的精力是放在村里的发展上面,而他个人所谓的企业十几年了还是那个样。
“胡家山就是一座山,就要靠山吃山。”郑传宗的话简单朴实。十几年来,村里全县第一个通了通村水泥公路,第一个光纤入户,百分之八十的村民住上了小洋楼。群众从传统的农业生产逐渐演变为茶叶、药材、油料作物、多种经营并行。如今在胡家山村,七百亩油料之王——山桐子已经种下,四百多亩茶叶外,长年保持五六百亩药材规模,一百多亩药用绿萝花······郑传宗说,作为渔阳河谷的发源地,下一步要大力发展旅游业,带动农户更广范地参与到市场中去。
谈及又换了车,郑传宗如数家珍,从摩托车到老式吉普,老式桑塔纳,他之前开过的三辆车都是从别人那里淘来的旧车。他都记不清楚有多少次村里的那些五保老人们病了,别人送医院不去,非要等着坐他的车去,后来都成为了一种习惯。他每次下山车上带的都是下山办事的乡亲。
车子破旧了要换不算折腾,产业因应市场需求敢于尝试是郑传宗“创业”的一种折腾方式。今年,他又引进一亩多凤凰单枞茶苗试种,在高山梯田种下三十多亩观赏荷花。用他自己的话说,农村的发展也要走在市场的前列。
“群众的信赖应该是最大的财富。”郑传宗如他自己所说,他就是个村支书,村支书创业也就是给大家创业,让所有乡亲都富起来是最有价值的创业。
编辑 陈 兰
编审 赵 勤 孙国海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