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桥、一盏路灯、一个井盖、哪怕一个垃圾桶,未来都会拥有自己的“身份证”……我市推进城市数字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以下简称“数公基”),通过汇集、治理相关城市管理实体对象数据,实现一物一码、一码关联、物联数通,让城市管理者足不出户就能掌握每个角落的实时动态。
1月2日,记者浏览我市“数公基”平台建设中心展示大屏,市区115平方公里区域微缩图,地形地貌、水域河流、城市道路、建筑物等跃然屏上。
自2023年11月湖北省启动第二批试点扩面工作以来,市委、市政府站在加快城市发展和产业转型的高度,积极探索黄冈“数公基”建设路径,助推城市“智”变,以信息化赋能四化同步发展。
去年6月30日,黄冈市“数公基”建设(一期)通过省专家组阶段性验收。
在开展我市“数公基”建设过程中,坚持平台边建边用、数据共治共享,在整体提升数字政府建设效能的同时,也为进一步向数字社会、数字经济领域应用,推进软件开源、数据开放积累了经验,强“基”赋能、四化同步的黄冈路径跃然成形。
党政统筹 强化“数公基”建设组织领导
2022年7月,湖北省启动第一批城市“数公基”建设试点,先后确定襄阳、宜昌、武汉作为试点城市。
黄冈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数公基”建设试点,把建设“数公基”作为提升创新力竞争力的重要抓手,作为培养经济增长极的重要支撑,作为推动社会治理变革的重要引擎。
2024年3月16日,市委书记李军杰来市政数局实地调研,研究确定我市“数公基”建设内容和时限要求。市委副书记、市长刘洁现场踏勘,审定“数公基”建设办公场地,对年内整体统筹推进政府领域体系化标准化应用和市级信息化系统整合赋能提出要求。市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刘忠诚,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陈俊和副市长、市公安局长王文忠等市领导定期开会调度,接续推进各项任务落地落实。通过全市领导干部大讲堂统一思想认识,先后组织22次领导小组专题会持续推进落实,解决重难点问题。
组建工作专班,集中攻坚克难。以市政府办统筹、市政数局牵头的模式,从市公安局、市自规局等重点部门抽调32名骨干集中办公,采取“专班+公司”模式攻坚克难,确保专班高效运行,持续推进试点建设、扩面推广和运维运营等重点工作。
聚“数”强基 搭建公共数字底座
建设基础平台。市公共数字底座——一平台三系统(一体化政务大数据能力平台、城市数字模型管理系统、编码赋码系统、“一标三实”管理系统)已建成并投入使用;黄冈市区六类基础空间数据和“一标三实”数据已全部汇聚上图,实现数据统一管理、对象分层落座,已形成“一屏统揽、一图展示、数实联动”。
汇聚基础数据。坚持把高质量数据作为城市“数公基”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汇聚黄冈市六类基础空间和“一标三实”数据,共归集、治理、上图数据754万余条(其中标准地址283万余条,实有人口245万余条,实有房屋134万余条,实有单位15万余条,建构筑物白模43万余个,行政区划8150条,道路3538条,水域河流31万余条),上图率100%。
强化网络数据安全。制定实施《黄冈市一体化政务大数据平台安全管理办法》,开展城市信息模型平台系统三级等保、商用密码应用和软件测评,加快建成使用黄冈信创云,支撑系统平台安全平稳运行,全方位保障网络、系统、数据安全。
“数”以致用 推进体系化标准化应用
2024年6月20日,我市“数公基”建设专班来到黄州区赤壁街道三清社区财苑小区,正式安装启用全市首张二维码实体门牌,扫一扫即可获取标准地址、社区民警、网格员等信息,标志着我市传统门牌向数字化转型,开始进入“二维码时代”。
“数公基”建设成果正在融入多个场景应用,撬动了政务服务“大提升”,极大地提升了应急救援、治安管理、生活服务、城市规划等系统数字化、智能化水平。
梳理应用系统“一本账”。全面收集市直政府部门信息系统的建设、运维及使用详情,形成市级应用系统“一本账”。分批推进系统对接改造。
加快系统对接。市“数公基”专班组织业务部门、专业公司进驻专班集中办公,完成系统调研和需求分析,分类施策推进系统对接改造,截至目前已完成49个系统对接“数公基”平台。
打造示范应用。选取基层智慧表格、大财政数字运行平台、智慧养老、自然资源耕地保护等创新应用场景,实时调用基础平台地图、地址、人口及编码等服务,打造融合创新应用,深入探索“数公基”数字赋能多行业领域。
“数”实融合 挖掘数据要素价值
“数公基”的建设推动了全市城市数据资源汇聚,市县两级均探索了企业数据资产入表等公共数据资源的开发利用模式。
黄冈国投集团完成城运公司“停车分布模型”数据资产入表工作,并顺利从光大银行黄冈分行获得1000万元融资,实现我市企业数据资产入表零的突破。该模型通过深度挖掘和分析停车场管理系统的车辆进出场记录,生成了直观的停车分布热力图,为城市停车管理提供了科学的决策依据。
麻城市利用智慧停车和充电数据资产获批汉口银行麻城支行数据资产融资授信1000万元。该市还将公交信息查询数据产品通过“数据资产质押”的方式成功获批银行融资贷款授信500万元。
武穴市围绕该市城投矿业有限公司智慧矿产一体化平台的矿产资源运营数据为试点,在上海市数据交易平台完成《武穴市智慧矿产数据综合产品》认证、登记、上架、挂牌。获得上海市数据交易所出具的《数据产品登记凭证》和《数据产品挂牌证书》。
乘“数”而上 打造数化黄冈“新样板”
作为省委选定的惠农服务平台建设试点,我市成功打造“i黄冈”惠农服务平台。该平台致力于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促进农业现代化,实现农民增收和农村社会治理的全面提升。时任省委书记王蒙徽先后四次召开专题会议听取平台建设情况汇报,试点形成的制度体系、架构体系在全省复制推广,为全省惠农平台建设贡献了黄冈经验。
据介绍,该平台以用户为中心,创新性地将“人找服务”转变为“服务找人”,通过智能匹配和精准推送,让政策、信息和服务主动触达农户,极大地提升了服务的可及性和实用性。不仅为用户提供了包括入学、社会保障、农机补贴等59项政府服务,还包含了养老服务、农业服务、学生服务等11类个性化服务,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
黄冈市政务服务和大数据管理局局长张章说,该平台不仅在线上下足功夫,还特别关注线下服务的深度和广度,组建了一支3642人的村级服务员队伍,覆盖至最基层,确保每个角落都能享受到平台带来的便利。下一步,将以政府服务为切入口,牵引带动市场、社会领域应用系统整合、重构与升级,分类分级推进已建、在建、拟建应用系统深度融入“i黄冈”平台,撬动更多社会资源参与服务供给,丰富服务内容,实现可持续发展。
截至去年11月底,“i黄冈”平台注册用户247万,访问量2.96亿,办理政府服务779.08万笔,完成各类交易292万笔、涉及资金48亿元。“我市正在探索将‘i黄冈’惠农服务、智慧养老、‘多规合一’等与‘数公基’平台建设进行深度融合,实现‘i黄冈’和智慧养老系统直接查询、使用平台的空间地理信息、‘一标三实’等数据服务,更好支撑黄冈数字化转型发展。”张章告诉记者。
乘“云”直上,向“数”而行。
回顾《智慧黄冈总体规划纲要(2020-2025年)》提出的建设“三智三城”目标,2023年至今的“数公基”建设实践,顺应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发展大势,打通了数字基础设施,畅通了城市数据资源体系,为数化黄冈插上了“数字翅膀”,黄冈,正激荡着转型腾飞的澎湃动能,书写着创新求变的精彩篇章。
【数看新亮点】
■ 汇聚黄冈市六类基础空间数据和“一标三实”数据,共归集、治理、上图数据754万余条(其中标准地址283万余条,实有人口245万余条,实有房屋134万余条,实有单位15万余条,建构筑物白模43万余个,行政区划8150条,道路3538条,水域河流31万余条),上图率100%。
■ 截至去年11月底,“i黄冈”平台注册用户247万,访问量2.96亿,办理政府服务779.08万笔,完成各类交易292万笔、涉及资金48亿元。
【见证新变化】
市“数公基”专班综合组副组长 江若萱
各级部门在运用信息化技术履行经济调节、公共服务、社会管理、市场监管、生态环保等政府职能时,产生了大量种类繁多、标准各异的公共数据,这些数据蕴含着丰富的潜在价值。“数公基”建设旨在通过统一标准和系统平台对这些数据进行有效治理,提升数据质量,促进政府间及政企间数据的安全、高效流通与共享,充分发挥数据作为基础性资源和创新引擎的重要作用,有力推动数字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探索新实践】
关键词一:
“人房址关联”
“一标三实”
从一个社区开始,按照“先一标、后三实,先楼栋、后户室,先增量、后存量”等步骤,确保建筑物白模精准定位、标准地址治理对齐、“三实”数据关联上图。从“一标三实”这个切口入手,通过“标准地址+统一识别代码”,关联“个人、组织、 客体”等对象,打牢了虚实相映、联接共生的数字孪生城市根基。
关键词二:
“统一编码赋码”
按照统一标准为城市对象进行唯一标识,用于构建万物 标识体系,是物理空间、社会空间和数字空间对同一对象进 行标识和关联的纽带,为万物互联提供支撑。全市已完成820万个城市管理对象的编码赋码。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