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正创新,让黄梅戏“梅开二度”

记者 熊庆萍 李娇 通讯员 吴慕枫 郑鉴峰

黄梅戏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民间基础,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作为黄梅戏的故乡,如何在新时代谱写更加生动的文化传承发展新篇章?11月2日,黄梅县举行新时代黄梅戏保护传承发展研讨会,湖北省部分业界专家学者和当地文化研究人员齐聚一堂,对黄梅戏溯源研究、人才培养、精品创作等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千人共唱黄梅戏。 记者 余涛 摄

追本溯源,以更大视野保护黄梅戏

新时代黄梅戏保护传承发展研讨会。 黄梅县宣传部供图

黄梅戏起源于湖北黄梅,原名黄梅调、采茶戏等,现流布于安徽省安庆市、湖北省黄梅县等地。这种唱腔独特、旋律优美、语言通俗易懂的地方戏曲,不仅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更寄托了百万黄梅人的情感与记忆。

看戏、听戏、学戏、唱戏,村村都有戏,是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张金梅少时最深刻的乡土记忆之一。作为土生土长的黄梅人,虽在外求学工作数十年,但她一直关心关注着黄梅戏的发展,甚至自发进行黄梅采茶戏剧本的编纂工作。研讨会上,她分享了自己的编纂缘起与过程。

“黄梅采茶戏作为现代黄梅戏的源头活水,依然有传承和保护的必要,不能任其消亡。否则黄梅戏的源头就是空的。”对于黄梅采茶戏的重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副编审梅杰与张金梅的想法不谋而合。

“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梅杰认为,湖北尤其是黄梅,应该坚定源头自信,同时破除狭隘的地域观念,继承黄梅戏从湖北黄梅,走向鄂赣皖等七省五十余县的光荣历史,继续推动黄梅戏走向更远。

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副院长程芸表示,作为文化研究领域的学者,要下大力气、花大工夫,加强黄梅戏的溯源研究、黄梅戏创新剧目的研究和黄梅戏的跨学科研究,推动黄梅戏的传承发展。

湖北省黄梅戏剧院一级编剧李久玖、黄冈师范学院教授陈淑梅分别从黄梅戏的流变形态、黄梅戏的黄梅方言特色等对黄梅戏的渊源进行探讨。他们表示,坚定文化自信更需在保护好、传承好上下功夫。

守正文化“根脉”,汲取文化养分。近年来,黄梅县实化工作举措,做深收集挖掘整理工作。在对黄梅戏优秀传统剧目剧本(含出版书籍)、音乐、音视频资料进行收集、挖掘和整理的同时,深入全县实地调查、访问老艺人,记录了大量传统剧目资料,包括《天仙配》等大戏45本、小戏85出,总字数近120万字。同时,建立黄梅戏档案室,对黄梅戏非遗相关史料进行分类数字化存储,增强档案原件保护。

在守正经典剧目创排工作上,黄梅县每年在非遗“36大本,72小出”中挑选1至2本传统剧目进行复活。经过多年坚持不懈努力,《珍珠塔》《梁山伯与祝英台》等一大批传统经典剧目被改编生产并搬上舞台。

新人新戏,以更大力度传承黄梅戏

黄梅戏进景区。 黄梅县宣传部供图

繁荣发展黄梅戏,人才是根本。

武汉理工大学副教授叶琼琼提出,要建立健全黄梅戏人才培养体系,既要注重名家、名角的打造,又要注重培养精品创作等各方面人才,努力构建层次结构合理、专业配套齐全的人才培养格局。

陈淑梅建议通过校团挂钩联合培养与实施“戏曲名家收徒传艺”传帮带,培养黄梅戏优秀人才。

据了解,2007年,黄梅县在全省率先启动“黄梅戏艺术进校园”特色教育工程,不定期安排或推选专业演员深入学校辅导,开展戏剧创作和表演教学活动。按照艺术规律,每10年左右招收一批黄梅戏新学员,分别送往黄梅戏艺术学校学习,学费全部由县级财政列支,毕业经考试合格聘用后解决事业编制。

目前,剧院编剧、导演、作曲、演出、演奏、舞美等各方面人才齐备。有黄梅戏国家级传承人周洪年,省级传承人徐记柱、张莉等名家,还走出了梅花奖得主梅院军及王慧君、张小威、程小君等知名演员。

除了“出人”,“出戏”也是黄梅戏传承发展的必然要求。

湖北大学非遗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周丽玲结合其精品创作经历指出:“只有打造越来越多顺应时代变化,同时兼具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的精品剧目,才能使黄梅戏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近年来,黄梅县与省文联、省艺术研究院、黄冈师范学院等强强联合,每年生产一部大型原创剧目。其中,《桃花开了》荣获湖北第三届艺术节优秀剧目,《我的乡村我的亲》荣获湖北省第十一届“屈原文艺奖”艺术奖,《传灯》获湖北省“五个一工程”奖,《一代义伶邢绣娘》获湖北省文艺精品扶持项目,《青铜恋歌》获国家艺术基金扶持项目。

“作为国家级‘非遗’项目‘黄梅戏’传承保护单位,我们义不容辞以院团为抓手,促进黄梅戏传承与发展。”会上,湖北黄梅戏艺术剧院院长余文新介绍,今年年底又有一部新作即将上演。

近年来,黄梅县剧院不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实行“一院两团”。一团由体制内的专业演员组成,二团从民间剧团遴选聘用优秀青年演员组成,扎根景区,服务游客,每年演出700场次以上。在人才管理上,实行优胜劣汰,打破职称和聘任之间的关系,充分激发人才活力。

如今,黄梅县剧院由小变大、队伍由弱变强、精品剧目由少到多,生产、演出步入良性循环。今年3月13日,黄梅县剧院脱胎换骨成为“湖北黄梅戏艺术剧院”,并先后向国家、省市争取黄梅戏非遗项目保护资金及艺术基金1000多万元,向黄梅籍乡贤人士及社会各界募集黄梅戏发展基金1000余万元,支持黄梅戏传承发展。

“总投资16亿元的湖北黄梅戏文化核心展示园,2025年元旦将建成开园。”黄梅县副县长张鄂介绍,该县将举全县之力,坚持专业业余同步推、事业产业一起抓,让黄梅戏在故乡真正活起来。

黄梅戏下乡。记者 余涛 摄

开放互鉴,以更大胸怀发展黄梅戏

“以开放的胸怀拥抱全世界,这才是未来黄梅戏应有的艺术追求和发展方向。”研讨会上,梅杰殷殷展望黄梅戏发展方向。

安徽和湖北,安庆和黄梅,山水相连、人文相亲、经济相融,承担着长江经济带、中部地区崛起等重大发展战略使命。

“同饮一江水的两兄弟,无论从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还是从文化艺术传承的角度,都应唱好一台戏,共话一家亲,将黄梅戏传承和发扬光大。”以大胸怀发展黄梅戏,成为与会人员的共识。

早在2006年6月,原国家文化部就给湖北省黄梅县和安徽省安庆市同时颁发“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牌匾,两地也按照“黄梅戏起源于湖北黄梅、发展于安徽安庆”的说法,结合自身特点,在传统文化的传承、推动黄梅戏发展方面做了积极有效的探索。

围绕共商黄梅戏发展大计,共同擦亮“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牌匾。近年来,黄梅选出“好苗子”,由政府出钱送至安徽艺术职业学院就读,共育戏曲人才。举办第十一届湖北省黄梅戏艺术节“唱响大黄梅”暨“全国黄梅戏爱好者艺术节”活动,邀请湖北、安徽和江西省的黄梅戏迷同台合演,展现出共同传承发展黄梅戏文化的坚定决心。

传统戏曲的传承和发展离不开群众,更离不开年轻群众,新的传播方式,可以把更多更好的黄梅戏主动送到观众眼前。线上,网络直播打开一片新天地。线下,通过开展送戏下乡、新春惠民演出月、“黄梅戏艺术节”“黄梅戏爱好者艺术节”等活动,打造文化惠民品牌。

余文新介绍,剧院大胆开辟第二舞台,创新推出“周末剧场”抖音平台直播演出,在直播间掀起一片黄梅戏热潮,全年观看人次突破千万。据抖音官方大数据统计,2018年以来,黄梅戏多次成为网友最喜爱的地方戏曲。

黄梅县还注重在开放融合中发展黄梅戏,通过将黄梅戏与旅游产业、理论宣讲、招商引资相结合,黄梅戏成为黄梅对外文化展示的名片、招商引资的桥梁,助推经济发展的引擎。

百年戏台今犹在,一曲黄梅正悠扬。黄梅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潘郭华表示,黄梅县将在挖掘文脉中严谨客观,在薪火相传中自信自强,在创新发展中开放借鉴,让黄梅戏“梅开二度”,焕发更加夺目的艺术光芒。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