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吃的大米能救命!“稻米造血”更安全、还管够

一粒粒稻米,能孕育出拯救生命的“黄金救命药”?这曾是天方夜谭,如今已成现实。

11月11日,在武汉举行的2025年“智慧之光”湖北省院士专家及博士后创新创业成果转化对接活动现场,武汉禾元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杨代常,揭开了全球首创“稻米造血”技术背后的颠覆性突破与产业化征程。就在不久前的10月28日,禾元生物登陆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今年7月15日,禾元生物自主研发的重组人白蛋白注射液(水稻),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上市。

人血白蛋白被医学界称为“黄金救命药”,诞生于二战期间,被广泛用于治疗休克、烧伤、失血等危重症患者。直到二战后,人血白蛋白依然是重症患者的救命良药,医学界自始至终都未能研发出替代药品,因此国内外的市场需求量也十分巨大。但因其只能从人血浆中提取,我国每年有超过60%依赖进口,价格高昂。

“从1981年到现在,40多年才研究成功上市,主要困难就是剂量太大。”杨代常一语道破产业化的核心瓶颈。与传统抗体药物每次使用0.2克不同,人血清白蛋白(人血白蛋白及人白蛋白的有效成分,人血白蛋白来自健康人的血浆;人白蛋白或重组人白蛋白则通过基因工程重组技术生产)单次用量最高可达20克。巨大的剂量带来了三重极限挑战:纯度必须高达99.999%、内毒素含量要求极低,同时要具有大规模产业化的可能。

面对重重难关,杨代常团队另辟蹊径,选择了最寻常的作物——水稻,作为生物反应器。

“为什么是水稻?”面对这个被频繁问及的问题,杨代常给出了严谨的科学解答:基于安全。水稻作为人类长期主食,耐受性已被充分验证;相较于小麦、玉米、花生等潜在过敏原,水稻的蛋白组成更简单,主要只有四种储藏蛋白,这使得纯化工艺变得简单高效,“经过三步层析,纯度就可以达到99.999%”。

此外,水稻作为蛋白质的天然储藏器官,能让目标蛋白高效富集并长期稳定。团队目前已实现20-30g/kg糙米人白蛋白表达量水平,且产品在常温下可稳定保存3至5年。

历经十数年艰苦研究,杨代常团队接连攻克多项核心技术,实现了从0到1的历史性突破。美国科学院院报发表该技术文章时,给出了高度评价:这就像从大头菜中挤出血液一样,将不可能变成了可能!

技术突破后,规模化生产是下一道关卡。杨代常介绍,2023年,公司建成了年产100万瓶重组人白蛋白注射液的“黑灯工厂”(高度自动化无人生产线)相当于十吨的白蛋白的生产线,并获药品生产许可证;2024年,年产1200万瓶重组人白蛋白注射液的“灯塔工厂”已启动建设,目前已完成一期土建封顶,计划于2026年建成。

目前,禾元生物的水稻生物制造系列新药研发管线已有8条。除了已获批的重组人白蛋白注射液用于肝硬化低白蛋白血症外,还有针对病毒感染腹泻的重组人乳铁蛋白溶菌酶口服液、用于急性心肌梗死的重组溶栓药等。“还有两个项目也会按计划陆续进入临床研究。”杨代常透露。

“我们的技术绝对规避人类病原体风险。”杨代常强调,采用水稻种子生产,“完全杜绝人类血液病原体污染,显著提升了临床安全性”。而且,与传统从血浆中提取的方式相比,植物生产系统依赖光合作用,符合国家“绿色生物制造”战略。更重要的是,它“不依赖人血浆捐献,解决了血浆供应链短缺的问题”。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