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财经《生财有道》)湖北蕲春,大别山南麓一座80万人口的小县,出了个名人——李时珍。他写《本草纲目》时给家乡的艾草打了个广告:“艾叶自成化以来,则以蕲州者为胜”,一句话把蕲艾抬成艾中上品。如今,这句话成了蕲春人天天挂在嘴边的“底气”。


艾灸能驱寒通络,关键就两件事:一是艾草里的挥发油烧的时候会渗到皮肤里,通气血、赶寒气;二是艾草烧起来的温乎劲儿,能让血管扩张,血液循环变快。两个作用一搭配,经络通了,寒气没了。


“90后”闫春霞在蕲春县城开了一家艾灸馆。十年前,她在外打零工,生活漂泊不定。回到家乡蕲春后,她参加了当地政府免费的艾灸师培训,凭借自己的努力和天赋,如今已成长为小有名气的艾灸师。

蕲春艾灸馆林立,竞争激烈。闫春霞的店如何脱颖而出?她决定从艾条入手,坚持自己从农户家收艾草,自己制艾条,只用3年以上的蕲艾,品质上绝不含糊。

闫春霞骨子里就透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儿,从10年前接触艾灸起,她就一头扎了进去,学习从未停歇。那些密密麻麻的笔记,攒了满满一箱子。


这一箱沉甸甸的笔记,见证了她一路的奋进与坚守。如今,她的艾灸馆生意很好,每年有十几万元的收入。

在蕲春,艾灸不仅是一种传统的康养技艺,更是一种创新的产业实践。45岁的陈志祥在上海、广州的互联网大厂写过程序,做过编辑,却在2013年辞职回到老家,理由是“想让世人用上好艾条”。

蕲春躲在大别山南坡,冬天不冷,全年无霜期长,艾草能“多晒二十天太阳”。加上沙土红壤有机质丰富、矿质养分充足,成就了艾条“香浓味正、功深效远”的蕲春标签。


制作传统艾条是个功夫活。陈志祥演示着“万捶千筛”的古法技艺:将三年以上的陈艾叶放入石臼,用木杵反复捶打,再经过木筛筛选,如此循环往复。要捶打一万次以上,筛选三千次以上,才能得到上等的艾绒。



对于学金融的陈志祥来说,画图纸、制机械难度可想而知。但他就是有股倔劲儿,偏要迎难而上,一定要把机械做出来,并成功申请到了专利!


可能很多人觉得去艾灸馆做艾灸太花时间,其实艾灸自己在家做也非常方便。


在蕲春,传统技艺的新生也体现在创意十足的产品中。来自南京的王良勇,就是推动蕲艾走向更广阔天地的创新者之一。

这位学工业设计的南京人,看中蕲春深厚的中医药文化底蕴,李时珍被他画成二次元形象,取名“哈啰李时珍”。


围绕这个IP,他们开发了近三十款文创:冰箱贴、蒸汽眼罩、艾草湿巾等。去年联名款蕲艾贴上市,一个月销售额突破一千四百万元。王良勇说,让年轻人先为颜值买单,再为健康复购,传统才算真正破圈。


从“草”到“宝”,蕲春把一株艾草吃干榨尽,全县种植面积25万亩,带动30万人就业,去年综合产值163亿元,成了湖北省重点培育的特色产业。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财经频道,11月7日18:45播出的《生财有道》。
来源:央视财经
编辑:龚丽君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