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六点,麻城市三河口镇饶家畈村的薄雾尚未散尽,70岁的曾大爷拧开家中小院中的水龙头,清冽泉水哗哗涌出。他提着水壶浇花,望向不远处新修的河堤笑言:“现在水龙头一拧清水就来,这河堤走起来比城里马路还舒服!”
这番景象,在几年前还是奢望。作为镇里最偏远的行政村,饶家畈村曾因高山偏远路难行,靠天喝水愁生计。如今,这个有650户2449人的山村,正凭借一件件民生实事的落地,实现了“和美新颜”的蜕变。
解民忧:水通路畅筑牢幸福根基
“以前挑水要走二里地,现在水龙头一拧,直饮水就来!”谈及喝水的变化,曾大爷笑容灿烂。阳家冲供水站里,超滤净水设备正嗡嗡运转。水,曾是饶家畈村最大的“心头病”。受地下水位下降影响,村民常年面临季节性饮水难题。村两委深知村民靠天喝水的苦楚,先是整修6口水井、铺设5000多米供水管网;2024年又建成阳家冲供水站,彻底解决2400多人的饮水难题。
行路难也曾是制约村庄发展的“拦路虎”。沿着新修的河堤漫步,三三两两的村民正在晨练。这条连接饶家畈与阳家冲的老河堤,曾破损荒芜,既无防洪能力、又阻碍村民通行。“现在农资车能直接开到田边,沿河300亩地再也不怕旱涝了!”种粮大户邹大哥笑着说。
村两委、驻村工作队逐塆勘察、逐段规划,先后修缮提档升级主干公路12公里、西边山上等塆组道路20公里、桥梁3座,打通偏远塆组“最后一公里”。“小轿车能到家门口,傍晚散步的人也多了!”党员邹才家指着门前硬化路面由衷高兴。
兴产业:特色发展激活乡村动能
深秋的茶园里,村民正采摘最后一茬秋茶。“光是春秋茶季,村集体就增收5万元,村民增收7万元。”村党支部书记邹泽福掰着手指算账,脸上满是自豪。
在工作队帮扶下,饶家畈村依托山林资源,走出“特色产业+农户”的致富路:组织种植天麻、茯苓等食用菌,种植黄金、玉竹、石菖蒲等中药材,发展油茶、绿茶,注册“智聚福”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新建农特产品加工厂,成功申报“思禄堂”“争胜坳”两个商标。
在发展村级经济的同时,村两委注重村民增收和培植种养大户、致富能人。黑土猪养殖大户张谷花年出栏黑土猪200余头,本人通过网络抖音平台将土猪肉销售到武汉、合肥等大城市。黄山牛养殖大户饶文明发展不忘家乡建设,在硬化垸组道路时慷慨捐资8万元。
如今,农特产品加工厂内机器轰鸣,新炒制的茶叶清香四溢。曾经只能烂在山里的农产品通过电商平台走出山门,让高山村变成了产业有特色、增收有门路的“希望村”。
焕新风:文明聚力绘就和美画卷
饶家畈村的变迁,离不开驻村工作队的“接力跑”。自2019年起,麻城市人民医院、麻城市自然资源与规划局、三河口水库等单位工作队相继驻村,用脚步丈量全村38个自然塆,把办公室“搬”到田间地头、村民院落。
健康义诊、爱心课堂、节日慰问、日常帮扶……工作队的身影无处不在。驻村工作队三天两头走村入户,捐赠物资,争取支援建成“微孝善超市”,推动发展白茶种植100亩、油茶500亩,带动45户增收。
傍晚时分,村民自娱自乐的狮舞、采莲船热闹上演;81岁的老支书在“幸福长廊”给孩子们讲村史,长廊里的“功德榜”“学子榜”在夕阳下格外醒目。这变化源于村民互帮互助成为常态和村两委、工作队的齐心协力。
夜幕降临,斑竹园塆文化广场上,电影《希望的田野》开场,银幕光照亮村民的笑脸。
来源:黄冈市融媒体中心 记者 马艳明 胡小梅 通讯员 沈凯 曾建辉
编辑:汪泽滋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