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藕香满塘。在武汉市蔡甸区,一根根肥硕白嫩的莲藕正从泥塘中“破土而出”,经过清洗、分拣、包装,发往全国各地的商超、电商平台及生鲜市场。
作为中国莲藕人工栽培的起源地,蔡甸近年来以科技为引擎,以产业链思维为抓手,推动莲藕从“土特产”向“大产业”跃升,走出了一条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的发展新路。
▲藕农挖出莲藕(央广网记者左洋 摄)
科技赋能,藕田里长出“产业链”
“蔡甸莲藕粉糯可口,藕汤四季飘香”,这不仅是当地人的共识,也成为越来越多消费者的味觉记忆。而这背后,是一场由科技驱动的品质革命。
“我们主推的‘莲花湖2号’,又称‘香粉王’,蛋白质含量高、糖度低,特别适合煨汤,市场认可度非常高。”蔡甸区农业农村局乡村产业发展科负责人朱志坤介绍,该品种已成为全区莲藕主推品种,建成规模化示范种植基地14个,良种繁育体系日益完善。
▲蔡甸区莲藕品种展示(央广网记者左洋 摄)
良种也需配良法。通过与科研机构合作,蔡甸推广莲藕“浅泥化”种植技术,将传统需深挖60至90厘米的莲藕,改良为仅需30至35厘米的浅泥品种,大幅降低采挖难度和人力成本,提升种植效率。“我们要在保持传统风味的同时,让莲藕更好种、更好挖、更好卖。”武汉市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研究员柯卫东说。
在武汉绿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车间里,鲜藕经过精深加工,变成即食藕条、卤藕、益生菌藕粉和软骨藕汤等多款产品。“我们与华中农业大学、武汉市农科院合作,持续在保鲜与深加工技术上突破,产品附加值显著提升。”公司总经理冯军介绍,其深加工产品年产值已近5000万元。
产业的壮大,最终要落脚于惠民。蔡甸莲藕产业通过土地流转、就地务工、合作经营等方式,带动近万户农户参与生产经营,实现“家门口”就业增收。
链式发展,从“一处香”到“全国香”
▲蔡甸莲藕品牌推广月开幕式(央广网记者左洋 摄)
在“龙门镖局”供应链公司的产地仓内,工人们正熟练地对刚采收的莲藕进行分级、包装。公司总经理曹磊介绍,这里每天处理莲藕8万至10万单,通过线上线下渠道销往全国,日销售额约二十万元。
“我们不仅做清洗分拣,下一步还要发展熟食加工,做藕汤、藕夹、藕丸,向上游建设智能农业服务中心,向下游打造莲藕主题休闲园区,实现三产融合。”曹磊说。
这正是蔡甸区推动莲藕产业“延链、强链、补链”的生动缩影。蔡甸区制定《莲藕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实施“十大行动”、40项具体任务,推动产业链整体升级。
目前,全区已引进宇鹤、佳本、九莲、藕韵农业等一批莲藕加工企业,推动藕粉、藕饮、藕汤、即食藕制品等多元化产品开发。张湾莲藕产业园、凤凰山食品加工园等载体加快建设,形成集聚效应。
“蔡甸莲藕”还先后获评“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湖北名牌产品”等称号,2025年首次跻身中国地理标志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百强榜”,品牌价值达36.01亿元。
电商直播中心、产地仓、冷链物流体系也在同步建设中。蔡甸积极推动“蔡甸藕汤馆”标准化连锁发展,布局“千城万店”,打通从田间到餐桌的“最后一公里”。
蔡甸区委书记余从斌在近期举行的蔡甸莲藕品牌推广月开幕式上表示,蔡甸将力争用2至3年时间,推动莲藕年产量超20万吨、年综合产值达50亿元,加快形成百亿级莲藕产业集群,让“一根藕”真正成为带动一方百姓的“富民链”。
来源:央广网
编辑:毛紫叶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