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黄州区陶店乡的田野之间,有一位从军营走进田埂的村干部,他以军人的坚毅、党员的忠诚,带领村民一步步将杨家湾村从集体经济薄弱村发展为产业兴旺、乡风文明的示范村。他就是被群众亲切称为“兵支书”的赵小雷。八年来,他扎根乡土、默默耕耘,用实际行动诠释着“退役不褪色,建功新时代”的动人誓言。
响应召唤从“项目经理”到“村支书”的转身
2017年,是赵小雷人生的重要转折点。那时的他,退伍后已在黄冈本地一家窑炉公司工作多年,凭借努力担任项目经理,收入稳定,家人也在城里安居。然而,杨家湾村老书记再三邀请他回村发展,让他陷入沉思。
“说实话,当时很犹豫,老婆孩子都在城里,突然回村,心里确实打鼓。”赵小雷回忆道。但面对老书记“村里需要能人”的恳切期望,那份深植于心的奉献精神被唤醒。“村干部就是要讲奉献”,他最终下定决心,报名参加了2017年黄州区“全区村级后备干部考试”,并以优异成绩被录用。
组织安排他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摆在他面前的,是一个年集体经济净收入不足十万元的薄弱村。“既然回来了,就要干出个样子来!”部队历练出的闯劲和责任感,让他迅速进入角色。他发现,村里虽有一个“黄州萝卜”种植基地,规模仅80亩,却顶着“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的金字招牌。“这么好的产品,为什么走不出去?”从那一刻起,如何让“黄州萝卜”焕发光彩、带动村民增收,成为他日夜思索的问题。
创新模式小萝卜撬动大产业
赵小雷深知,产业是乡村振兴的根基。他立足杨家湾村的实际,为黄州萝卜产业谋划了一条“节会推广+深加工+多元种植”的创新路径。
他首先想到的是“以会促产、以节兴农”。通过连续主办和参与各类农产品展销会、萝卜文化节,并积极利用线上直播带货,赵小雷成功将“黄州萝卜”的品牌打了出去,效果立竿见影。萝卜的地头收购价从2020年的每斤五毛钱,一路涨至两元,翻了四倍,而且变得供不应求。“原来老百姓卖萝卜要凌晨三四点骑三轮车送到菜场,现在足不出户,别人上门来收,价格还翻倍。”赵小雷欣慰地说。
规模也随之扩大。基地从80亩扩展到350多亩,年产萝卜超300万斤,年产值约300万元,纯利润约60万元。更重要的是,它成为了村民增收的重要平台。村民徐友顺感慨道:“我原来是自己种植萝卜,现在把土地流转到合作社之后,我和我老婆在合作社一起做事,一年能赚个4万块钱,日子过的比以前好多了。”
赵小雷并未满足于此。他着力延长产业链,发展萝卜深加工,开发出萝卜丝、酱萝卜、萝卜片等产品,提升附加值。同时,他积极引进水果玉米、板蓝根油菜苔等特色作物,优化种植结构。他还借助科技力量,邀请中国农科院教授和高校博士工作站提供技术支持,确保产品品质。村委会委员朱章玲对他赞誉有加:“赵书记是退役军人出身,做事雷厉风行,说干就干。在他的带领下,我们村的产业发展飞速提升,黄州萝卜的品牌越来越响,老百姓的荷包也越来越鼓。”
展望未来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
站在新的起点,赵小雷对杨家湾村的未来有着清晰的蓝图。他计划下一步搭建“助农直播间”,进一步拓展线上销售渠道,让黄州萝卜等农产品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同时,他将积极探索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的发展新模式。一方面,充分利用杨家湾村的自然风光和红色文化资源,发展“休闲农业+红色旅游”,吸引更多游客。另一方面,继续深化“农业+深加工”,做强品牌,提升效益。“通过深加工渠道,把我们的萝卜产品链条延长,品类多元化,让黄州萝卜这个品牌不断做得更大、更强、更响,让它走出黄州,走向全国。”赵小雷目光坚定。
从军营到乡村,从项目经理到“兵支书”,赵小雷始终保持着军人本色和为民情怀。他用八年时光,在杨家湾村的沃土上,书写了一名退役军人扎根基层、奉献家乡的崭新篇章。
来源:今点黄州
编辑:龚丽君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