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科技与温度呵护群众健康———黄冈“心电一张网”打通城乡救治快通道

“要是搁以前,我这条老命可能就没了!”秋日暖阳下,团风县但店镇村民邓爹爹抚摸着胸口,回忆起上个月那场与死神赛跑的“生命接力”,语气里满是后怕与庆幸。

9月28日10时51分,66岁的邓爹爹突发胸痛,大汗淋漓,被紧急送往团风县总医院但店分院;10时54分,心电图数据上传至黄冈“心电一张网”系统,急性心梗的诊断结果瞬间反馈;11时29分,溶栓药物顺利注入体内;10分钟后,胸痛缓解、ST段回落,堵塞血管成功再通——从发病到抢救见效,全程仅1小时,这张覆盖城乡的“心电网”,为他抢回了生命。

这样的生命救援,在黄冈的城乡间时常上演,即使在阖家团圆的中秋夜也不例外。10月6日19时30分,63岁的陈某菊与家人过节时,突然心慌胸闷、头晕呕吐,还出现晕厥。家人急忙将她送往麻城市医共体总医院福田河镇分院,值班医师尹其明立刻放下团圆饭,快速查体排除主动脉夹层后,紧急安排床边心电图检查。21时16分,检查结果经“心电一张网”同步分析,显示为心率高达197bpm的室上性心动过速——虽非心梗,却同样致命。

尹其明一边启动应急预案、呼叫抢救团队,一边联系麻城市医共体总医院房颤中心专家胡良坤远程会诊。在专家指导下,抢救团队精准用药、操作除颤仪,最终让患者心率恢复正常、血压回升,中秋夜的危机被成功化解。

在我市像邓爹爹、陈某菊这样的幸运患者还有很多。作为鄂东城市,黄冈农村地区广袤,心脑血管疾病高发,过去村民看病常陷“检查远、诊断慢、救治迟”的困境:村卫生室没设备,去县城做次心电图得来回半天,等拿到结果,黄金救治时间早已流逝。为破解这一难题,我市创新搭建“心电一张网”,将健康守护触角延伸至每个村落,织就从“筛查”到“救治”的闭环网络。

这张网的“根基”,扎在最基层的村卫生室。目前,全市1074个村卫生室均配备数字式十二导联心电图机,村民足不出村就能做专业检查。“以前遇到胸口疼的村民,只能让他们赶紧去镇上,心里总没底。”从医39年的英山县杨柳湾镇土门河村医陈亚,见证了基层医疗的变化,“现在5分钟完成检查,10分钟就收到县医院诊断报告,还有专家指导用药,我们看病也有了底气。”为让村医熟练操作设备,黄冈采用“线上理论+线下实操+案例复盘”模式,累计培训1787人次,如今村级心电图规范操作率达95%,异常心电图初步识别准确率达85%,基层首诊能力实现质的飞跃。

百姓愿不愿用,政策保障是关键。我市专门制定医保政策,将村卫生室心电检查费用定为15元,其中医保报销9元,个人仅自付6元。“以前觉得不舒服也懒得去医院,来回折腾还花钱,不如吃点药忍忍。”70岁的英山县孔家坊乡父子岭村村民易明说,如今走几分钟到村卫生室就能检查,“6块钱花得值,有病早发现、早治疗,心里踏实。”政策落地后,村级月均首检量增长几倍,疾病早期发现率大幅提升。以英山县为例,当地已形成“村医5分钟检查、数据1分钟上传、县中心10分钟诊断指导”的高速生命通道,运行以来基层完成心电检查3.9万人次,发送危急报告1900余份,成功救治急性心梗患者220余例,其中22例由村卫生室首诊、县级远程指导、乡镇卫生院溶栓的患者,全部实现“零死亡”。

支撑这张网高效运转的是背后的“智慧大脑”。黄冈建成市县乡村四级联动心电信息平台,实现“基层检查、上级诊断、即时反馈、数据共享”的闭环流程。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村卫生室采集的心电图实时传至县、市医院,专家远程会诊后迅速回传结果;一旦发现急性心梗等危重症,立即启动绿色通道,基层与上级医院的转诊、救治无缝衔接。

10月5日,黄州区陈策楼镇中心卫生院的抢救,更印证了这张网的速度。62岁的岳某某突发胸痛,16时42分抵达卫生院后,医生立即启动绿色通道、联系市人民医院远程会诊;16时50分,患者服用“胸痛一包药”并接受急救;17时32分,患者抵达市人民医院;18时24分,冠状动脉介入手术成功,堵塞血管被打通。从入院到血管疏通,仅用52分钟,远低于120分钟的国际黄金救治标准。

如今,我市已建成116个胸痛救治单元、127个卒中防治站、83个心律失常防治单元,为“心电一张网”配套筑起多层级救治防线。截至目前,全市通过该网络完成心电检查45.73万例,这张跨越城乡的“心电网”,不仅打通了医疗服务的“最后一公里”,更用科技与温度,守护着百万群众的每一次心跳。

来源:黄冈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马艳明 通讯员 张明 康定

编辑:毛紫叶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