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的英山县解垴大塆,晨光洒在新硬化的水泥路上,映着村民眼角的笑意。崭新的广场上,老人围坐闲话家常,孩童追着光影奔跑,晚风里飘着久违的欢声笑语。“以前一提改造就吵架,现在晚饭后都愿来广场唠嗑,这变化搁半年前想都不敢想!”村民坐在花坛边,看着眼前的热闹场景,语气里满是感慨。而就在数月前,这里还是巷道堵满杂草、路面泥泞难行、干群一说话就红脸的“软弱涣散村”——这场令人惊叹的“蝶变”,藏在村干部汗湿的衣背里,写在村民舒展的眉宇间。
昔日困局:“软班子”拖慢发展,信任鸿沟难跨越
提起过去的解垴大塆,村民总绕不开“失望”二字。“不是不愿改,是之前承诺的没落地,大伙寒了心。”一位老村民回忆,此前提及塆场改造,要么是干部“隔空指挥”,要么是规划“纸上谈兵”,几次推进都因“不信任”吵到搁置。久而久之,狭窄的土路积着污水,丛生的杂草占了院坝,农用车进不了村、老人出门怕摔跤,村子渐渐陷入“越落后越难干”的死循环,成了当地有名的“拖后腿村”。
这样的僵局,直到去年村两委班子调整才被打破。新上任的游书记、舒主任等班子成员,没急着烧“三把火”,而是揣着笔记本挨家挨户敲门。“路太窄,收庄稼不方便”“没公厕,娃娃出门总犯难”“杂草堆夏天招蚊子,住着不舒服”……村民的每一句吐槽、每一个诉求,都被仔仔细细地记在本子上,也刻进了班子成员的心里。“过去是‘说破嘴’,现在要‘跑断腿’、‘干出手茧’。”游书记的这句话,成了新班子的行动准则。
实干破局:“身影”比“命令”有力,汗水浇开信任花
解垴大塆的改变,始于一个个清晨的坚守。每天天刚亮,当村民还在准备早饭时,副主任舒主任已出现在施工现场——核对图纸、协调工人、检查建材,他的身影成了工地的“定海神针”。施工队老师傅记得,有天晚上近11点,他路过工地时,还看到舒主任拿着水管给新修的路面洒水养护,“怕白天温度高了,他守着浇到路面凉下来才走。跑过十几个村,从没见过村干部这么‘拼’的!”
干部的实干,村民看在眼里,也悄悄放下了顾虑。村书记游书记带头拿起镰刀清理路边杂草时,原本站在一旁观望的村民,默默回家扛来锄头加入;清理坍塌老房屋时,曾因占地问题不愿配合的村民,主动说“我家闲置地块先用着,改好大家都方便”。最让村民感动的是,一次游书记蹲在路边清理碎石,手上沾了泥、衣服蹭了灰,村民忍不住上前说:“你们真做了好多事,我要给你们做首诗表扬!”游书记却红着脸摆手:“不用不用,大伙日子舒心就好。”
没有高高在上的指挥,只有并肩劳动的身影——副书记秦书记跟着施工队搬砖,驻村选调生小陈天天蹲在工地记进度,村干部们和村民一起拔草、运废料……这些“接地气”的场景,成了最生动的“施工图”,也一点点浇开了信任的花。短短一个月,解垴大塆就变了样:30多处杂草堆被彻底清除,4处坍塌老屋清理干净,500多米矮墙栏杆筑起安全防线,2座公厕解决了卫生难题,一条条宽敞平整的水泥路,从村口通到了每一户的家门口。
民心凝聚:从“颜值美”到“人心暖”,烟火气里见幸福
如今走进解垴大塆,变化的不只是“面子”,更是“里子”。过去因矛盾疏远的邻里,现在会在广场上一起跳广场舞;以前见了干部就躲的村民,如今遇到问题会主动找上门商量;傍晚时分,路灯亮起,老人在长椅上聊天,年轻人在路边散步,孩子们追着打闹,烟火气里满是幸福的味道。“以前出门怕摔跤,现在晚上敢带着孙子出来转,心里踏实!”村民的一句话,道出了最朴素的满足。
这份变化,源于“和美乡村”政策的指引,更源于干部与群众的同心协力。“以前觉得‘振兴’是大词,现在才知道,把路修宽、把环境搞好、让大伙住得舒服,就是实实在在的振兴。”游书记说,眼下他们还有更长远的规划:文化活动广场即将动工,要让村民有地方唱歌跳舞;特色产业正在对接,要帮村民把农产品卖个好价钱;电商服务站也在筹备,要让山里的货能卖到山外去——“不仅要让村子‘颜值美’,更要让村民‘腰包鼓’,日子越过越有奔头。”
从“软弱涣散”到“同心协力”,从“杂草丛生”到“和美宜居”,解垴大塆的蝶变,印证了“人心齐,泰山移”的道理。新班子用“俯下身子办实事”的作风,换来了村民的“真心拥护”,也为乡村振兴写下了一份生动的“解垴答卷”。而这一切,不过是始于夏末的那个约定——用真心换真情,用实干换实绩,一起把家乡改造成想要的模样。
来源:湖北日报客户端 通讯员:陈宇 王旭
编辑:黄俊杰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