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五点的黄梅县蔡山镇,天刚蒙蒙亮,王上屋村的村口收购点已热闹起来。虾农们骑着满载小龙虾的三轮车陆续赶来,电子秤“滴滴”的计价声、虾筐碰撞的清脆声,与村民们的谈笑声交织在一起,奏响了乡村清晨的增收序曲。分拣台前,二十余名村民手脚麻利地将青壳虾、红壳虾分装进不同规格的网箱,一派繁忙景象。
这热闹的场景,源于蔡山镇依托39.7万元乡村振兴衔接资金,在王上屋村、陈墩村、太白村建成的三处小龙虾收购点。如今,这三个收购点构建起覆盖全镇35个行政村的“半小时收虾圈”,让虾农卖虾更便捷、增收更实在。截至6月底,项目已累计收购本地小龙虾2200吨,带动50名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其中脱贫户占比达30%,户均务工增收超3500元,真正让小龙虾成为连接农户与市场、助力乡村振兴的“致富桥”。
三站织网:破解卖虾难题,点亮就业希望
“以前卖虾得跑老远,遇上虾贩压价,辛苦养的虾根本卖不上好价钱。现在好了,收购点就在村口,从虾田到收购点最远不超过3公里,省时又省心!”虾农王大哥一边卸虾,一边高兴地说。镇人大主席许建峰介绍,三个收购点采用“衔接资金注资+村级合作社入股+市场主体参与”的共建模式,不仅建成4个分拣车间,还配置了1个冻库,能确保鲜虾存活率达98%以上,从源头保障虾农收益。
王上屋村党支部书记王少军深有感触:“过去虾贩分散,定价不透明,经常压价收购,村民们敢怒不敢言。现在统一分级收购、透明定价,村民卖虾每斤能多挣0.5元,一年下来,一户虾农光这一项就能多增收上千元。”
在分拣车间里,脱贫户陈爱红正专注地分拣小龙虾。“我家里条件不好,以前想打工又走不开。现在在收购点上班,早上六点半来,中午还管饭,月工资2000元,正好能供伢上学。”像陈爱红这样的村民还有不少,三个收购点共提供长期岗位50个,月薪最高可达3000元,同时还设有临时岗位,随叫随到、工资日结,为无法长期务工的村民提供了灵活的增收渠道。
站点赋能:激活产业活力,拓宽增收路径
走进王上屋村收购点,一辆辆冷链车正有序进场装货。村民王友发刚过完秤,400斤小龙虾顺利成交,手机立刻收到了银行到账提醒。“现在收购点现场透明定价,斤两也实打实,再也不用和虾贩扯皮,卖虾心里踏实!”
依托集中收购的优势,收购点通过批量冷链运输,将小龙虾的损耗率从过去的12%降至4%。仅物流成本下降这一项,就为农户实现亩均增收200元。同时,集中收购也让蔡山镇的小龙虾形成了规模优势,吸引了上海、安徽等地的客商主动上门采购,进一步拓宽了销售渠道,提升了蔡山小龙虾的市场知名度。
傍晚时分,收购点依旧灯火通明。一辆冷链车正在装载150箱小龙虾,这些新鲜的蔡山稻虾,将在10小时内抵达外地水产市场,端上消费者的餐桌。从零散销售到集中外销,从“提篮小卖”到“规模出效益”,三个小小的收购点,激活了蔡山镇小龙虾产业的大活力。
虾路通富:夯实振兴根基,点亮幸福生活
清晨的微光中,收购点的照明灯在乡野间连成一串银链,格外醒目。脱贫户王建华正将一筐刚分拣好的小龙虾搬上运输车,汗水在车灯下闪烁,脸上却满是笑容。“以前靠种地勉强糊口,现在养虾、在收购点打工,一年能多挣好几万,日子越来越有盼头了!”
从虾田泛起的层层涟漪,到村民存折上不断增长的数字;从解决“卖虾难”到带动“家门口就业”,蔡山镇的三个小龙虾收购点,用“收虾不过镇、挣钱不出县”的实际行动,打通了乡村振兴的“最后一公里”。未来,随着小龙虾产业的持续发展,这些收购点将继续发挥桥梁纽带作用,让更多农户在产业链上受益,让小龙虾这一“致富虾”,架起通往乡村振兴的康庄大道。
来源:黄冈农业农村公众号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