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开始,有件事让武汉市民很“费解”:从武汉市硚口区寄往武昌区的同城快递,要绕去另一个城市鄂州转一圈。
怎么回事?
答案藏在鄂州的物流版图里——这里挤着顺丰、中通、圆通等120多家物流企业的华中分拣中心。但这里不是简单的“中转站”,而是湖北对接全国、中国对接世界打通“双循环”物流通道的关键节点。而位于鄂州的花湖国际机场,正是撑起这一切的硬核担当。
物流中转背后的双重底气:
湖北的区位红利与中国的枢纽需求
鄂州能成为物流重镇,既有“好运气”,更离不开“大布局”。作为全国面积最小的地级市之一,鄂州只有106万人口,却凭借“挨着武汉、扎进武汉都市圈”的优势,搭上了湖北“九省通衢”的快车。顺丰和湖北、鄂州一起动手建成亚洲首个专业货运机场花湖国际机场后,走湖北的货物不光能靠长江航运“下水”,还能靠航空货运“上天”,为中国补上了没有专业航空货运枢纽的短板。
从全国来看,花湖机场的位置选得“刚刚好”。以前,中国物流网络“中间弱、两头强”:华北有北京大兴、华东有上海浦东、华南有广州白云,唯独中部缺一个能辐射全国、连接全球的货运枢纽。花湖机场一落地,这个缺口就补上了——300公里内能触达中国40座城市的1.5亿人,1.5小时飞机能到中国90%的经济核心区、覆盖80%的人口。至此,中国物流真正形成了“东有上海、南有广州、北有北京、中有鄂州”的全域覆盖,给“双循环”格局搭好了关键骨架。
投用三年来,花湖机场的成长速度让人眼前一亮,这既是中国开放的成绩单,也是物流实力的活证明。现在机场已开通104条航线,其中国际/地区货运航线45条(中部地区最多),国内航线更是覆盖了所有省份(54个航点,全国规模最大),织成了一张“国内随便飞、国际无缝接”的航空网。
这张网带来的效率革命,放在千年前简直不敢想象。唐代《长安的荔枝》里,李善德为了把岭南荔枝运到长安,得绞尽脑汁想“分枝植瓮+驿站接力+水陆联运”的法子,折腾11天才能送到,还未必新鲜;如今在花湖机场,岭南荔枝隔夜就能从枝头送到北方人的餐桌。不光是荔枝,新疆葡萄、云南松茸头一天还在地里,第二天能抵达长三角食客手中——这种“生鲜加速度”,彻底改写了中国农产品的流通版图。
而对于湖北来说,“天生”的区位优势终于变成了“后天”的开放优势——以前中部省份企业的货物要出海,基本得先运到上海、广州再转船,折腾十几天;现在从花湖机场直飞欧美,三天就能抵达法兰克福、洛杉矶;国际生鲜也能“一天内端上中部省份市民的餐桌”。泰国榴莲、波士顿龙虾早上从国外起飞,第二天就能出现在武汉的超市里。
花湖机场的双重价值:
湖北的经济引擎与中国的战略支点
花湖机场就像一台“经济发动机”,帮着破解中部地区“发展慢”的难题。
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中部地区面临“产业档次不高、开放程度不够”的问题,而花湖机场带来的“速度红利”,正好给中部排头兵湖北的产业升级加了把劲。今年以来,机场运了92.7万吨货,80%都来自外省;国际货运量32.2万吨,比去年多了175.2%,其中90%是长三角、珠三角的跨境电商快递——所以,花湖机场不只是服务湖北,还成了中部承接东部产业、对接全球市场的桥梁。
数据最能说明问题:今年1—7月,湖北外贸增速28.7%,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25.2个百分点,在经济大省和中部地区都排第一;同期花湖机场进出口总值914.3亿元,增长187.9%,给湖北外贸增长贡献了超过30%的力量,妥妥的增长主力。
从国家战略看,花湖机场更是“双循环”格局里的关键一环,也是推动“中部崛起”的重要抓手。中国推动“国内循环为主、国际国内循环相互促进”,花湖机场打造的“8小时全球交通圈”正好派上用场:国内循环方面,通过东莞、无锡等7个异地货站和“水陆空铁”联运,把长三角、珠三角的产业资源和中部的人力、土地资源串起来,形成“东部搞研发、中部搞制造、全国卖产品”的分工模式;国际循环方面,靠意大利米兰、阿联酋阿布扎比的海外仓,让中部省份的产品能直接卖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同时把全球的好东西引进来。现在已有92家航空货运公司(包括FedEx、DHL这样的国际巨头)、2.1万家企业(覆盖12个行业)通过花湖机场做生意,足以见得它已成中国连接全球的“重要门户”。
还有个变化值得关注:花湖机场吸引的临空产业,带动鄂州、黄冈、黄石等武汉都市圈城市一起往前跑。截至7月,鄂州临空经济区已引进288个亿元以上的临空项目;今年4月,鄂州跨境电商综试区获批后,4个月吸引了抖音、拼多多、亚马逊等85家头部企业卖家入驻,让湖北跨境电商规模涨了4倍,形成了“机场带园区、园区带都市圈、都市圈带全省”的良性循环,服务中央赋予湖北的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的目标。
港产城融合的双重跨越:
湖北的产业升级与中国的城市样板
湖北能否走出“通道经济”的困境?
对于花湖机场所在省湖北来说,其深意不只是过路带货,而是把产业留在本地。港产城融合,就成为关键。
东航物流在鄂州建的华中生鲜港/医药岛,很有代表性:一期建5000平方米的三文鱼加工厂,年底试运行后,一年能加工2万吨三文鱼,产值约15亿元,设备和技术都是全球顶尖水平;二期建3000平方米的医药岛,专门搞温敏医药的存储和集散。以前进口三文鱼得先运到上海、广州加工,再转到湖北,现在在鄂州“落地就加工、加工就分销”,企业成本降了,还带动冷链物流、食品加工等产业在当地聚集,为湖北“千亿级临空产业集群”打基础。在未来的“十五五”中,当花湖机场和长江航运、中欧班列真正无缝链接起来,这里的枢纽作用将会更强;正在一边申报一边建设的综合保税区,也将为花湖机场带来更大的产业引力,园区招商可能看到更大的破局。
作为国家重大生产力布局,鄂州花湖国际机场的建设和发展,受到湖北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自2021年10月起,时任省委副书记、省长王忠林几乎每三个月调研一次花湖机场,并召开现场会调度建设进展。
2025年3月27日,履新湖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两个月后,王忠林再度调研花湖机场,并围绕更大力度创建跨境电商综试区,做优做强口岸开放功能,不断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等方面,做出了19项具体的工作部署。
正是在港产城融合加速推进、“十五五”规划谋篇布局的关键节点,8月27日,王忠林再次来到花湖国际机场开展“十五五”规划专题调研并召开座谈会,为机场下一阶段发展划定路线图。他强调,要按照“世界一流、全国枢纽、港产融合、现代智慧”的要求,加快打造完备的综合交通体系,切实提升多式联运水平。加快打造便捷的多元集货体系,切实提高货物吞吐能力。加快打造一流的开放服务体系,切实建设全国开放高地。加快打造特色的产业支撑体系,切实壮大临空经济规模要加快打造高效的工作推进体系,切实形成强大合力。
这些部署正逐步转化为鄂州的实际变化:临空经济区“五横六纵”的路网基本成型,花马湖水系改造完36公里,19.9公里的“十里红道”串起了红色资源、山水风光和人文景点,3个大型社区连同学校、医院等配套陆续投用。鄂州的“成长记”,成为湖北建设中部开放新高地的“奋进记”。
而这种“机场当核心、产业当基础、城市当载体”的模式,也给全国许多与鄂州规模相当的中小城市转型,提供参考模板。
从湖北支点到中国枢纽
花湖机场的“双重使命”
花湖机场的意义,早超出了一座城市、一座机场的范畴。于湖北而言,它是落实“建成支点、走在前列、谱写新篇”的关键支撑——靠“水陆空铁联运”激活区位优势,靠“临空产业”带动产业升级,靠“港产城融合”推动都市圈协同。于中国来说,它是完善“全国物流网络”、构建“双循环”格局的重要节点——补上中部专业货运枢纽的空白,连起东西南北的物流通道,给中国物流高质量发展提供“中部样本”。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