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项指标,武汉居中西部第一

企业的贷款诉求是无担保、速度快。银行的审批则是门槛高、流程繁。这是此前不少科创企业申请并购贷款面临的难题。

但就在最近,武汉一家企业在提交并购贷款申请一个月后,迅速通过审批,一笔千万余元贷款及时到账。

记者了解到,这家企业从2022年开始布局机器人赛道,如今机器人产业进入白热化竞争,年初,企业决定进行并购,重新整合内部资源,以提升决策效率,进一步提升竞争力。

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湖北展区被观众包围。记者柯丽芬 摄

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湖北人形机器人核心零部件组团展出。记者柯丽芬 摄

但并购的钱从哪儿来?企业财务总监夏先生坦言,企业资金如果用于并购,势必会挤压研发投入,而企业之所以能迅速成长为产业链头部企业,与每年产值的30%都用于研发有关。

企业决定尝试向银行申请并购贷款。从事财务行业20多年的夏先生咨询了七八家曾经的银行合作伙伴,得到的答复都是这笔贷款不容易申请,不仅因为并购贷款这一品种本身审批门槛高,企业的贷款诉求还包括无担保、速度快。夏先生说:“我们甚至已经做好心理准备,如果进程推进不力,就用自有资金做并购。”

中信银行武汉分行科技金融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相较企业日常性贷款,并购贷款是企业所有贷款品种中较为复杂的贷款业务,审批要求更为严格。

转机发生在今年3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推出科技企业并购贷款试点政策,对于“控股型”并购,试点将贷款占企业并购交易额“不应高于60%”放宽至“不应高于80%”,贷款期限“一般不超过七年”放宽至“一般不超过十年”。武汉是首批试点城市之一。

这意味着,科技企业在并购中将拿到更大额度、更长周期的贷款,释放的是进一步为科技金融松绑的强烈信号。

夏先生向中信银行武汉分行提交并购贷款申请后,一个月后审批就完成了,一笔千万余元贷款到账,帮助企业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了并购。

政策虽然松绑,但面对科技企业轻资产的特点,银行怎么把控贷款风险?

这也对银行提出更高要求,要从传统的“看报表”转向“看技术”,因为科技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往往体现在技术实力、研发能力和市场前景等非财务指标上。

中信银行武汉分行科技金融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针对科技型企业银行建立了专业审批团队,让行业研究先行,侧重企业科创属性和成长性评价,不再局限于传统财务指标的考量,重点评价企业核心技术能力及产品转化市场化能力等指标,帮助科创企业打通起步的“第一公里”。目前已构建起“总行—分行—支行”三级联动的科技金融专业服务团队。

中信银行武汉分行工作人员走访企业,为企业提供金融服务。通讯员欧阳崧 供图

记者问夏先生,现在科创企业申请贷款是不是条件宽松了一些,他纠正记者,“是宽松了很多”。

夏先生说,以前企业去贷款,银行要看抵押物、动产、企业利润、存款等,来评估贷款风险,但现在各大银行对于初创的科技型企业的贷款融资,条件都变得宽松,尤其是千万元以下的贷款,即便企业没有资产,也放松了门槛。

2023年,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将科技金融列为金融高质量发展之首,武汉成为全国最早探索科技金融融合发展的城市之一。

2024年的数据可见一斑。这一年,武汉全市私募基金投资增速位居全国第二、募资增速排名全国第五。科技型企业贷款余额年均增长20%,是整体贷款增速的2.5倍。依托大数据技术打造的“汉融通”平台,累计入驻小微、民营等各类市场主体38万户,促成融资约4300亿元,居中西部同类平台第1位。

今年武汉更是不断站在政策风口:获批适度放宽科技型企业并购贷款政策试点;被纳入全国债券市场“科技板”重点支持的10个地区之一;科技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了加快构建科技金融体制的若干政策举措,重点支持部分地区先行先试科技金融创新政策,武汉是中部唯一入选城市。

今年6月,武汉出台《武汉市推动科技金融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全国科技金融中心行动方案(2025—2027年)》,首提建设全国科技金融中心新目标。

通过深化科技与金融融合创新,建设“全国科技金融中心”,最终是要为科技创新注入强劲动能。随着科技金融中心建设的推进,武汉也在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与支点建设贡献“武汉力量”。

来源:长江日报

编辑:毛紫叶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