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值瓜果飘香的时节,竹瓦镇会龙山村近200亩的梨园迎来了丰收季。该村以梨为媒,从品质把控到品牌打造,再到带动村民增收,走出了一条“品质兴农、品牌强农、增收富农”的乡村振兴路。
丰收盛景
梨园双品挂枝头
走进竹瓦镇会龙山村的梨园,翠冠梨果皮翠绿、秋月梨果形饱满,沉甸甸地挂满枝头,村民们穿梭在果树间,熟练地采摘、分拣、装箱,现场一派忙碌的丰收图景。
竹瓦镇会龙山村党支部书记 倪登平:这两个品种成熟的季节要相差半个月左右,口感也都比较好,水分足,糖分高。因为我们村里面种的面积比较大,这样可以错峰销售。
多措并举
提升梨果竞争力
为了保障梨果品质,会龙山村还得到了专业技术支持。中国农科院委派农技师扎根田间,从果树生长的关键环节入手,为种植户提供全周期技术保障,让科学种植理念落地田间。
高级农技师 曾雄春:从冬天的果树的修剪,到春天的除草、打药、施肥。果树的疏花疏果,一直到结果的管理,负责全面的技术指导。
依托过硬的品质基础,会龙山村着力提升梨果的市场竞争力。通过实施品牌化战略,强化产品认证并优化包装设计,有效提升了产品形象和附加值,不仅打开了更广阔的销路,也成功塑造了地方特色农产品的优质形象。
竹瓦镇会龙山村党支部书记 倪登平:通过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进行认证,我们的翠冠梨达到了绿色食品A级标志,并且我们把这个食品标志用到了这个包装盒上。我们包装目前是两种,中档的目前向社会上,向附近的群众进行售卖,高端的包装,主要是通过乡贤推荐销往全国各地,让全国的人能够吃到我们浠水的翠冠梨。
产业富民
拓展升级谋长远
梨园产业的蓬勃发展,已成为带动会龙山村村民增收致富的重要引擎。村里采用“合作社+农户”的模式运营梨园,不仅吸纳60名村民就地务工,还通过土地流转让村民获得稳定收益,实现了产业发展与农民增收的双赢。
竹瓦镇会龙山村党支部书记 倪登平:今年的产量大约在十万斤左右,能给村里面带来年纯收入20万元左右。
竹瓦镇会龙山村2组村民 孙耕秋:我有四五亩地在村里流转,一年有两千五百多块钱的流转费,每天在梨园里除草、施肥,一天有一百块钱的收入,一年总共的收入有6000多块钱,在家里一年搞得到这些钱很可以了。
在现有梨园产业稳步发展的基础上,会龙山村并未停下脚步。村两委正积极探索产业拓展与升级路径,通过试种新作物、建设配套设施,为乡村产业发展谋划更长远的蓝图,持续增强产业竞争力与抗风险能力。
竹瓦镇会龙山村党支部书记 倪登平:目前我们试种了两亩的羊角蜜。如果今年效果行的话,我们明年就是大面积种植。我们准备修建一个占地500平方米的冻库,让我们的水果能够反季节销售,保证它的市场价值。
来源:浠水县融媒体中心 记者 程玉含
编辑:袁安琪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