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五点,蕲春县将军山的薄雾尚未散尽,陈春友已踩着露水钻进黄金梨林,粗糙的手指抚过缀满枝头的金黄果实,掌心新磨的茧子叠着旧疤。这双曾握进出口海运报关单的手,如今正为故乡土地叩响振兴之门。
2005年毕业于武汉工程大学的陈春友,一直在广东从事进出口海运相关的工作。2016年,一通父亲中风的急电,让34岁的陈春友连夜辞职,奔回湖北蕲春老家正冲村。望着荒草丛生的祖屋,一个冲动决定在他心中疯长:“留在家乡,闯条活路!”
创业首战却撞得头破血流。他在将军山建起牛羊舍,养了180只羊和十几头牛。山高林密,牛羊常钻入原始林区失踪。他带着两只狗、一把刀满山搜寻,只见深涧里野猪啃剩的羊骨架,山岩顶上“野化”的逃羊。一年损失数十只,数十万资金血本无归。凛冽寒风中,他第一次尝到了梦想被现实撕碎的滋味。
然而命运的寒意并未退去。执意留在城市发展的妻子,最终选择与他分道扬镳。十多年的相守,终究未能熬过这场人生的寒冬。
转机在2018年乍现。陈春友说服本村回乡乡贤陈建军,合作成立蕲春县正农水果种植专业合作社,流转500亩山地种红心柚、皇帝柑。村民陈其惠蹲在地头直摇头:“大学生种果树?不如打工实在!”命运在2020年腊月再次挥下重锤:持续半月零下低温冻雨,快挂果的柚树全军覆没。
面对冻灾后满目疮痍的果园,陈春友没有退却。他四方奔走,遍访农科专家与种植大户,最终找到了这片土地沉默的答案——梨树耐寒耐旱的特性,正适合蕲北山区的风霜。
为引进耐寒梨种,他三赴河南;为获取种树羊粪,他四求挚友。白天泡在村里农家书屋啃农技书,深夜举灯学嫁接。当100亩黄金梨苗迎着山风吐出新绿时,乡亲们看见了这个“书呆子”的狠劲:农忙季人手短缺,他卷裤管跳进齐膝泥沟施肥;三伏天背药桶治虫害,在40℃高温林间穿梭整日。
汗水终被土地慷慨回报。正冲村梨园坐落在500米高海拔山区,山泉灌溉、昼夜温差大,土肥水润孕育出果肉细腻如水的“梨中皇后”黄金梨,糖度高达14.7%。一同成长的晚秋黄梨同样品质出众。2024年,虽逢旱情,梨园仍以卓越品质赢得市场青睐,黄金梨与晚秋黄梨售出58000多斤,毛收入突破34万元。曾经冷眼旁观的村民陈其惠主动上门:“帮我也买点梨树苗吧!”
当梨园渐趋稳定,陈春友却把目光投向另一项濒临消失的家乡珍宝——胭脂米。2018年,村里也曾尝试推广种植,却因经验匮乏与销路不畅而搁浅。这片土地独有的色彩濒临熄灭,陈春友挺身而出,决心守护这份血脉般的乡愁。
特色种植之路布满荆棘。他选定高山田地进行试验,埋头钻研胭脂米的特性。第一批试验田收割时,亩产竟不足300斤——鸟雀啄食、野猪肆虐,田地如同战场。为了守护心血,他日夜巡守,最终在野兽最猖獗的地块旁,亲手搭起简陋草棚。深秋山野寒气刺骨,他裹紧衣服蜷于其中,只为守护那一片摇曳的胭脂红。
近乎偏执的坚持迎来回报:2023年亩产提升至450斤,2024年突破550斤,种植面积从最初的10亩扩展到90亩。当第一位潜在合作商家到来,陈春友没有天花乱坠的推销,只是默默端上一碗热气蒸腾的胭脂米饭。刹那间,浓郁的米香萦绕不散,对方连呼三声:“香!香!香!”——这朴素的香气与真诚,瞬间叩开了市场之门。尽管出售价格高达20元一斤,近万斤胭脂米被销售一空。
部分胭脂米被酿成胭脂米酒,胭脂米酒在碗中轻晃,映着十年风霜。当酒液混着热泪咽下陈春友喉头,原来所有献给故土的血汗,终于酿成岁月的醇香。
2025年盛夏,正冲村的荒山彻底蜕变。63岁村民何来年夫妻在梨园年增收7000元,笑得皱纹舒展:“家门口挣钱,比儿子寄钱还踏实!”合作社账本记录着山乡巨变:20余户果农跟着种黄金梨、黄桃、西梅、太秋柿、蓝莓等,户均年增收超万元;30多名留守妇女变身产业工人,月增收破千元;村集体年收流转金5万元,胭脂米基地扩至200亩;冻库与罐头厂蓝图落地,正在筹建之中。
从创业者到优秀共产党员、村两委委员,陈春友的担当早已超越田间。履职笔记里密密麻麻记录民生痛点和发展规划。他说:“乡村发展,百姓生计,就是我的履职大事!”
站在2025年的将军山巅,陈春友当年那句“我会回来建设家乡”的誓言,已化作漫山梨香、胭脂米浪,在乡村振兴长卷上挥洒出最浓烈的色彩……
来源:湖北日报客户端 通讯员 李威、郭力
编辑:袁安琪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