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经营主体高质量发展培育机制创新改革国家级试点单位,麻城市以制度机制迭代升级为核心,倾力优化营商环境,从精准分型、数字赋能、帮扶直通等多维度发力,持续推进培育体系建设。
今年以来,该市经营主体发展质效显著提升,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澎湃动能。
目标升级:从量质并重到质效优先
麻城市将发展目标从去年的“提高成活率、贡献率”,升级为“成活率、贡献率、创新率”三位一体,推动培育工作从注重数量增长转向质量提升。
实践中,通过数据建模,对全市小微企业进行全景画像,精准划分出10376家生存型(占73.64%)、3417家成长型(占24.25%)、297家发展型(占2.11%)三类经营主体,为差异化培育奠定基础。
同时,创新推出“星链联圈”分类体系,实施分类施策、择优培强,进一步激活企业创新活力。首批入库达到企业151家,其中“星”类80家,“链”类32家,“联”类18家,“圈”类21家。
数字赋能:构建全链条服务生态
依托小微企业纾困帮扶数字化平台,麻城市打造“金融+信用+党建”多维服务矩阵。
金融支持方面,与农商行合作,推出“星链联圈贷”等产品,累计为200余家企业发放无抵押信用贷款超过2.78亿元。贷款利率较传统贷款降低1.2个百分点,有效破解融资难题。
信用体系建设方面,构建经营状态、社会责任等多维度信用评价指标体系,出台信用等级正向激励管理办法,助力守信企业享受更多政策帮扶。与此同时,开发“小个专”党建模块,以党建引领企业规范发展,形成“党建强、发展强”良性循环。
精准滴灌:打通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
为确保帮扶措施直达快享,麻城市建立“首席服务员+政策集成”双轨机制。对97家发展型小微企业,均由全市各部门首席服务员包保,累计走访212家次,解决诉求61件。
政策服务方面,归集24个部门40条政策事项,通过“政策找企业,专班抓兑现”上门活动,推动惠企政策从“企业找”变为“主动送”。
在个体工商户培育方面,83家“名特优新”个体工商户进入公示待认定阶段,首批8家“个转企”企业获奖励资金,“免申即享”机制让政策红利精准触达。
成效彰显:发展动能持续积聚
今年以来,麻城市经营主体呈现量质齐升态势,彰显出培育机制创新带来的强劲动能——
新增企业2542家,总数达19309家。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增至113家,其中国家重点“小巨人”企业1家,国家级两化融合贯标企业1家;
创新指标表现亮眼。新增授权专利297件,有效发明专利同比增长15.2%,每万人高价值专利拥有量达0.734件,同比增长25.9%;
产业发展后劲十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3%,新型建材产业产值同比增长18.0%,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同比增长9.0%。
编辑:孙志鹏
来源:黄冈日报/通讯员 刘宵 邹良 李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