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柜台、建客厅、破难题!英山一党群服务中心的“亲民革命”

“以前来村委会办事得踮脚爬柜台,现在坐在圆桌旁喝着茶就把事办了!”7月23日上午,英山县孔家坊乡难作堰村村民郑大爷抚摸着崭新的原木色桌椅,话语里满是笑意。这场从“高柜台”到“零距离”的转变,正是该村党群服务中心亲民化改造的生动注脚。2023年以来,难作堰村以一场深刻的“空间革命”打破党群隔阂,让曾经冷清的行政场所蜕变为充满烟火气的“村民第二客厅”,书写了基层治理的暖心篇章。


破题:从“衙门感”到“家味道”的觉醒

改造前的难作堰村党群服务中心,藏着不少群众的“堵心事”。1.2米高的办事柜台像道无形的墙,老人办事得踮脚递材料,工作人员隔着玻璃“居高临下”;80%的空间被行政办公占据,仅有的活动室常年锁门,年使用率不足10%。“村委会是干部的地方,没事不愿去”——这句随机走访时的真心话,道出了党群之间的距离感。

群众的呼声就是改造的号角。党员汪秀英“办事能不能不爬柜台”的疑问、汪龙飞“想要歇脚聊天的地方”的期盼、郑仕元“孩子放学后没处去”的焦虑,一个个朴素诉求被郑重记录。村里当即决定:这场改造必须让群众当“主角”,要把“干部的办公室”变成“村民的会客厅”。

蜕变:用细节编织“暖心网络”

走进如今的党群服务中心,昔日的隔阂早已烟消云散。1.2米高的柜台被全部拆除,取而代之的是75厘米高的“圆桌帮办区”,村干部与村民围坐交谈,热茶袅袅间便把政策讲清、把难题解透。墙面不再挂满冰冷的制度牌,原木色家具搭配绿植,让空间瞬间暖意融融。

功能重构更显巧思:办公面积压缩再压缩,腾退的空间变身“共享客厅”,阅读角的书籍随手可翻,茶饮区的热水随时供应,充电台上的手机静静“续航”;两间办公室改造成的“亲子活动室”里,滑滑梯旁满是孩子的笑声;“老年人活动中心”内,棋牌桌前老人们酣战正欢。村民们说:“现在来这儿办事像走亲戚,没事也想来坐会儿。”

服务的温度更在柜台之外延伸。村干部走出办公室,把民情走访搬到田间地头,将政策宣讲送进农家院落。“以前是群众找上门,现在是干部送上门”,这种“反向奔赴”让党群关系越走越近。

新生:从“流量”到“留量”的治理密码

改造后的服务中心,每天都在上演热闹的生活图景:清晨有老人来喝茶读报,午后有妈妈们带着孩子嬉戏,傍晚村民自发组织的广场舞队准时“开练”。曾经门可罗雀的场所,如今成了全村最有人气的“打卡地”。

这股热度的背后,是“破形更破心”的理念革新——拆除的不仅是物理隔断,更是心理隔阂;拉近的不仅是空间距离,更是情感距离。村里还在探索长效机制,计划通过志愿服务积分兑换等方式,让村民从“受益者”变为“共建者”,确保这份热度不是“昙花一现”,而是细水长流的温暖。

当村委会的茶香取代了公章的疏离,当孩子的笑声填满了寂静的走廊,难作堰村的实践证明:党群服务中心的亲民化改造从来不是简单的装修工程,而是一场以心换心的治理实践。这场“拆掉柜台、敞开胸怀”的变革,正让党建引领的暖流,真正淌进百姓的心坎里。

来源:英山融媒

编辑:黄俊杰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