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1日中午,40℃高温炙烤大地,空气里弥漫着灼人的热浪。黄州区路口镇殷奶奶家的铁皮门框烫得灼手,屋内,李爷爷望着脑梗卧床的老伴急得满头汗——鼻饲胃管已到更换时限,可这天气,别说病弱的老伴,就是他也难捱到3公里外的卫生院。
颤抖着拨通卫生院电话时,李爷爷没抱太大希望。一顿饭工夫,“咚咚”的敲门声响起。推开门,吴夏莲医生和护士张丽萍站在烈日里,白大褂已被汗水浸透,口罩边缘的皮肤晒得通红。“大爷,我们来换胃管了。”吴夏莲抹了把汗,拎着药箱快步进屋。
药箱打开,崭新的胃管、密封的消毒包、无菌手套整齐排列,像个移动“微型诊疗站”。吴夏莲俯身检查,额前碎发黏在汗湿的皮肤上,她一边轻声安抚殷奶奶,一边进行专业操作。张丽萍在旁递器械、擦汗,两人配合默契如演练千百遍。
“管子固定牢了,喂食温度控制在38℃左右,每天用温水冲管两次……”张丽萍写下护理要点,念给李爷爷听。看着老伴呼吸平稳,李爷爷感激地说:“这根管子就是她的命啊,你们顶着烈日上门,这是把救命的梯子架到了家门口。”
两人刚走出百米,手机铃声急促响起。“吴医生,我家老头子憋得快不行了……”邻村李奶奶带着哭腔求助。原来,瘫痪的方爹爹已两天无法排尿,小腹鼓得像皮球,疼得直打滚。
“您别急,我们10分钟就到!”吴夏莲挂断电话,和张丽萍立刻往邻村赶。阳光下,两人影子又短又促,药箱晃动的声响,是与时间赛跑的节奏。
方爹爹家更显闷热,空气中混杂着药味和汗味。吴夏莲俯身查看,汗水顺着下巴滴落,她迅速作出判断:“急性尿潴留,必须马上导尿!”拆包、消毒、铺无菌单,动作行云流水,同时轻声安抚:“爹爹忍一下,通畅了就不疼了。”
导尿管成功置入,尿液流入接尿袋,方爹爹紧绷的身体猛地一松。李奶奶攥着吴夏莲的手,掌心全是汗:“刚才我都以为他挺不过去了……”吴夏莲教她观察尿量、更换尿袋,直到完全记牢才离开。
走出方爹爹家时,日头已偏西,两人的白大褂湿了又干,泛着盐渍。药箱里器械少了几样,却装满两户人家的感激。在路口镇中心卫生院,像吴夏莲这样的家庭医生有23名,足迹遍布7个行政村及5个社区,酷暑换胃管、暴雨测血压、深夜处理急诊,都是工作日常。
“签约家庭医生,就是把医院的门槛搬到居民家门口。”路口镇中心卫生院负责人说。如今,当地越来越多高龄、失能老人的家属都知道,遇急难愁盼,打个电话就有医生上门。那些烈日下的脚步、汗湿的白大褂、药箱里的微光,不仅守护着脆弱生命,更在城乡间织就一张充满温度的健康守护网。
来源:黄冈日报(通讯员徐慧 张丽萍)
编辑:马艳明 胡小梅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