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黄梅戏文脉 共同壮大地方剧种——读梅杰新书《黄梅戏源流考辨》

尊重黄梅戏文脉  共同壮大地方剧种

——读梅杰新书《黄梅戏源流考辨》

王谨

关于黄梅戏发源地的问题,不仅老一辈的艺术家和学者们早有共识,而且国家在黄梅戏非遗的归属上也作了定论,即“黄梅戏起源于湖北黄梅,发展壮大于安徽”。但湖北黄梅到底起源了什么?青年学者梅杰的《黄梅戏源流考辨》(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梅杰作为出生于黄梅县的年轻文化学者,以黄梅戏源流考辨为主题,进行历史梳理和学术分析,是值得肯定的。其考辨既进一步澄清了黄梅戏源流的某些误传,也充实了黄梅文脉的论证史料。

文化考辨需要以实证说话,既尊重现有史实的研究,也注意发现新的史料。梅杰与时俱进,较好运用大数据搜索历史上有关对黄梅戏研究或报道的报刊资料,追根溯源,进行比较分析。收入此书的诸如《黄梅戏起源的若干史料考辨》(包括续篇),就是检索历史大数据的成果。可以说,梅杰的《黄梅戏源流考辨》是率先系统运用历史文献学方法研究黄梅戏起源的著作。

文化学术考辨,仅仅梳理史料是不够的,梳理史料后还需要对史料进行理性的分析,并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让文章有风骨可言。梅杰通过考证清代诗集《问花水榭诗集》中的《黄梅竹枝词》,将黄梅戏的形成时间推至乾隆年间,并论证其发源于湖北黄梅的史实。梅杰还结合大数据分析,梳理黄梅戏传播路径、黄梅戏剧种名称的演进,增添了研究新意,可谓掷地有声。

黄梅人对黄梅戏的感性认识是深厚的。笔者作为出生于鄂皖边境小镇的黄梅人,对家乡的黄梅戏耳熟能详,20世纪80年代曾在《湖北广播电视报》发表过《黄梅戏牵系黄梅游子》。后来,我到北京学习和工作,每逢黄梅县黄梅戏剧团来北京演出,我总能受邀看到原汁原味的黄梅戏。记得1988年1月,湖北黄梅县剧团首次携《於老四和张二女》到北京长安剧院演出,观众如潮,引起轰动。1988年1月26日《人民日报》海外版头条刊出湖北省委原副秘书长梅白的文章《毛泽东看黄梅戏》,更引起人们对湖北黄梅戏的关注。2004年8月,湖北黄梅县剧团再度携黄梅戏剧目进京演出,当年9月6日《人民日报》海外版“神州”栏目就刊登了由我写的文章《黄梅戏溯源》。

就湖北而言,大量的历史证据证实了早在400年前,黄梅戏就与汉剧、花鼓戏一起在鄂东系列民歌“哦呵腔”基础上形成并逐渐发展起来,向周边各省流传。在梅杰的书中,他披露了大量全国各地记载黄梅戏在不同地方传播、演出的历史文献。其实,还有黄梅戏代表人物代代相传的谱序为证,有历代知名戏班在不同地方演出、传艺的记载为据,更有大量在鄂东真实故事基础上编写而成的《张朝宗》《於老四》《蔡鸣凤》等大批剧目为证,以及在“哦呵腔”声腔体系影响下形成的楚剧、荆州花鼓戏、东路子花鼓戏等,都有相同声腔。可以说,黄梅戏发源、形成于湖北黄梅县一带是有理有据的。

梅杰作为受黄梅戏耳濡目染的黄梅伢,对黄梅戏情有独钟也是顺理成章的。正是对黄梅文脉的钟情,他站出来就黄梅戏源流进行考辨,是一种家乡情结使然,更是作为文化学者的责任。同时,他没有狭于地域局限,指出安庆是湖北黄梅走向安徽合肥的桥梁,对黄梅戏的发展壮大有着重要作用。

从收入此书的诸如《别霁林与黄梅戏的形成》《黄梅戏起源、形成与黄梅道情、道教文化之关系》《黄梅戏剧种名称的形成和确立》等篇看,该书紧紧结合历史和当下,反对历史虚无主义,追求历史真实,站在客观学术立场说话,具有应用价值和社会意义。梅杰在对材料的引用上,也比较严谨,对运用大数据搜索到并引用的材料标以脚注,以便读者查阅;书中收录的文章,以事实说话,不感情用事,不凭空议论,在写作上遵循了一定的结构和逻辑分析技巧,也是应该肯定的。

总之,《黄梅戏源流考辨》不失为一本有价值的书,值得一读。

(作者系人民日报海外版原副总编辑,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