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9日至11日,华中师范大学计算机学院16名本科生组成的“在E乡,耕新篇”实践队来到鄂州市鄂城区长港镇峒山村,以“科技赋能乡村教育,青春助力基层治理”为主题,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通过支教助学、红色寻访、文化传承等系列活动,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动能。
实践队合影
科技支教启智润心 创新课堂点亮梦想
7月9日,实践队在峒山小学举行暑期学堂开班仪式。仪式上,队员们以生动活泼的形式向学生介绍课程安排,并通过互动破冰迅速拉近与孩子们的距离。首日课程聚焦科技与艺术融合,开设“创意队旗设计”和“幻灯机制作”两大主题课堂。在队旗设计环节,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充分发挥想象力,创作出展现团队特色的作品;幻灯机制作课上,队员李健坤、孟祥佑以光学原理为切入点,通过理论讲解与动手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协作完成制作。课程设计注重培养创新思维和团队精神,让孩子们在互动中感悟科技魅力与集体力量。
学生展示队旗
学生自制幻灯机
寻访党员初心 赓续红色血脉
7月10日,实践队开展“对话老党员,奋进新时代”主题教育活动。队员们走访峒山村老党员,聆听他们扎根乡村、服务群众的奋斗故事。访谈中,老党员们深情回顾了峒山村从贫困落后到产业兴旺的蝶变历程,强调“党员冲锋在前、群众同心协力”是村庄发展的关键。峒山村二队党支部书记陈胜勇寄语青年学子:“希望你们发扬吃苦耐劳精神,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在基层实践中锤炼本领,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实践队与老党员座谈交流
同日,支教课堂围绕“自我认知”与“科技探索”展开。在“创意自画像”课程中,学生们通过画笔描绘自我形象,并在分享中增强自信表达;无人机实操课上,队员崔家硕以浅显易懂的语言讲解飞行原理,指导学生分组完成起飞、悬停等操作,激发其对科技的兴趣。此外,实践队还开设作业辅导专项课程,帮助学生夯实学业基础。
学生试飞无人机
非遗文化进课堂 美育浸润少年心
7月11日,实践队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学,开展“绘脸谱·传国粹”特色课程。队员余子康、王文一从脸谱的历史渊源、艺术特征讲起,带领学生感受戏曲文化的深厚底蕴。创作环节中,孩子们精心勾勒色彩、交流设计灵感,在团队协作中完成一幅幅独具特色的脸谱作品。活动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审美素养,更让文化自信的种子在心中生根发芽。
学生展示脸谱绘画成果
三天的实践活动累计惠及当地学生50余人,队员们通过多元化课程设计助力乡村教育,在基层服务中深化对国情民情的认识。未来一周,实践队将继续投身暑期学堂与社会实践工作,探索“科技+教育+文化”的乡村振兴服务模式,青年学子在投身强国建设中书写别样青春。
来源:长江云
编辑:黄俊杰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