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魂永续,万象更新:湖北工业大学底特律绿色工业学院“三下乡”实践队赴红安、麻城开展“大别山精神”主题实践活动

巍巍大别山,人人皆好汉。

一条倒水、一条举水,两条当地的母亲河滋养着红安、麻城两县的人民。两地合起来不足18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走出了超22万的人民子弟兵,牺牲了逾28万条鲜活的生命。这里曾经是黄麻起义的重要策源地,也是中国工农红军的襁褓之地,也孕育了“坚守信念、胸怀全局、这片用鲜血浸透、以忠魂守护的土地,不仅铭刻着彪炳史册的功勋,更将永不熄灭的革命火种和舍生忘死的牺牲精神,熔铸为民族血脉中永恒的光辉。

7月1日——7日,湖北工业大学底特律绿色工业学院“绿益之光·三大精神”社会实践队走进湖北红安、麻城,聚焦新时代青年传承与弘扬大别山精神的实践探索,通过走访革命遗迹、访谈革命老兵、对话青年先锋、学习非遗制作等方式,深刻体悟革命精神的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将大别山精神内化于心,努力成为这伟大精神的忠实传播者、积极践行者、创新转化者。

(图为“绿益之光·三大精神”实践队出征前合影)

荆楚千秋多人杰,红麻百战育将星:革命老区的红色基因

实践队踏上这片土地,首先着眼于“中国第一将军乡”的标语。红安县走出了223位将军,其中更是有董必武、李先念两位国家主席;麻城市也有王树声、许世友等44位将军,这片土地被称作将军乡当之无愧。

红安、麻城两地相隔百里,却都在城市中心矗立着一座“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革命烈士纪念碑”。实践队走进红安县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纪念园,迎面而来的庄严肃穆令人不自觉噤声。在纪念碑下,队员们重温入党誓词,眼前仿佛飘过曾经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动人故事。

(图为实践队全体党员在纪念碑前重温入党誓词)

(图为实践队在纪念园雕像前合影)

一桩桩一件件,十万青年十万兵,红安素有以报国为荣的传统。实践队走进革命老兵李国炎老先生的家中,从老人口中得知自己的儿子、孙子都有在解放军中服役的经历。队员们不禁为之动容,我们乐见红安精神传承至今,是真正刻在骨子里的东西。“一定要跟党走,要好好学习,要报国!”李国炎老先生对实践队员们谆谆嘱托。

(图为李国炎老兵讲述抗战经历)

(图为实践队与李国炎老兵合影)

“为什么一定要跟党走?因为我当时就相信,共产党一定能让我们过上好日子。”李国炎老先生的这句话,队员们在七里坪长胜街看到了实证。七里坪,曾经的鄂豫皖苏区的中心,而在长胜街这条历史悠久的街道上留存着18处革命遗迹,记录着这里发生的点点滴滴。黄麻起义正是从七里坪进军,而后来的鄂豫皖苏区又将此地命名为列宁市。从铜锣一响的那一刻起,这里不再有地主官绅强取豪夺,取而代之的是公平的农民政府、工会、银行,这里有人人都能上的列宁小学,有真正保护人民的工农红军。长胜街上的故事,都是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最真实写照。

(图为七里坪街景)

(图为实践队在列宁小学遗址)

红安麻城两地,走出了红1军、红28军、红四方面军等多支队伍。红军的诞生和昌盛,离不开当地人民的支持和爱戴。在麻城市烈士纪念馆以及乘马岗镇乘马会馆,队员们了解了黄麻起义的发展史,对这段历史有了更高的理解和敬意。“青山绿水长留生前浩气,翠柏苍松堪慰逝后英灵”,写在大别山红星英烈园的这段话正是两地人内心最真诚的心声。大别山下这片土地走出了太多人,也发生了太多引人落泪的故事。“青山处处埋忠骨”,就像在红色情景剧《我和我的红安》中,明知九死一生也要奋不顾身,此谓忠勇;回望大别山的方向,嘱托将家书送回倒水河畔,此谓孝节。身死客乡,魂归故里。烈士们的精神将永远在两地人的心中流转,相传万世。

(图为实践队在大别山红星英烈园合影)

(图为实践队在烈士纪念碑下默哀)

红土振兴涌春潮,智耕沃野谱丰年:以农为本、乡村振兴

红安的红苕,也就是红薯,在当地极具盛名。在革命年代,红苕曾经救过断粮的红军的性命,因此被称为“救命苕”、“英雄苕”。红苕也是红安县首个地标产业,其在经济引领方面的作用不言而喻。习近平总书记曾说:“发展特色产业是实现乡村振兴的一条重要途径,要着力做好‘土特产’文章,以产业振兴带动乡村振兴。”,发展并提高红薯产量就是红安县经济发展的一条高速路。

实践队来到红安县红薯科技小院进行实地参观学习,“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姚峰先生为队员们详细介绍了红薯脱毒繁育增产的原理,队员们被科技发展带来的惠民成果深深折服。从土里来、到土里去,像姚峰先生一样的一线科技工作者,将自己的毕生所学投入实际工作中,同时着眼于发展农业这一国本问题,他们所取得的成果自然会造福大众。

(图为姚峰先生带领实践队参观红薯科技小院)

“我们的事业都要像这红薯一样,深深扎根在泥土里。” 姚峰先生常以此自勉,他眼中的红薯从不是寻常作物,一颗小小红苕向来都系着数百万农民的 “钱袋子”。实验室里的每一次突破,都会化作田间地头的丰收,让农业科技的探索,真正成为富民的实践。队员们注意到,在红薯科技小院内,摆放着红薯粉、红薯凉茶等等红薯制品。看到大家的好奇心,姚峰先生告诉队员们,下一步红薯小院将从单一种植研究转向打造“种植——生产——销售”一体化产业链条,用更现代化的方式真正促进当地居民收入提升,让红安县真正依靠“英雄苕”富起来。

(图为红薯科技小院种植成果)

同在一线奋斗的青年工作者还有华家河镇秦塆村党支部书记秦泽稳。他自高校毕业,却返乡当上村里第一书记,同样以自己的知识为家乡带来脱贫致富,因其突出的贡献荣获“全国乡村振兴青年先锋”“湖北省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等多项荣誉称号。实践队的队员们在“红旅投的店”与秦泽稳书记进行了一场深入的座谈。

秦泽稳的家乡秦塆村,曾是典型的集体经济薄弱村。他带领村“两委”经过四处考察与走访,最终定下“特色产业+红色旅游”的发展新路线。路线定了,实施却有困难。村里有人认为秦泽稳太年轻,“瞎搞”,不愿意配合。“一开始大家也不信任,我也在群众工作里出了不少问题,后来总结出了三条工作经验,慢慢也明白了怎么融入群众,怎么让大家伙信任我。”从穿着西装到农户家的“小年轻”,到现在村里人人喊一声的“秦书记”,秦泽稳一路走来靠的不过是不断实践,不断总结,加上一颗为大家服务,真心帮大家的心。如今的秦塆村,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春风,村里的油茶基地发展到了500多亩,“红色旅游+油茶采摘”为秦塆村每年带来游客上万人次,村年盈利超百万元。

(图为实践队与秦泽稳书记座谈)

“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才能国强。”农业,是农民的根本,更是国家的红线。发展农业,不仅能为农民带来经济收入,实现脱贫致富,更能让国家粮食战略得到完善和进步,让十四亿人的生命红线得到保障。实现乡村全面振兴,须得治理有方、治理有效。以先进科技为方,以深入人心为效,相信在秦泽稳、姚峰这样的优秀人才带领下,乡村会变得越来越好。“永葆红安红”,不止要让这片土地永远保持“红”的政治底色,更要让当地居民的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

一针一线织荆楚,花鼓戏声醉古今:非遗保护与当代传承

红安有两大非遗——红安大布和红安绣活。在长胜街,实践队先后拜访了两家非遗传承人的店。在红安大布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黄珍兰的店内,省级非遗传承人陶文成为队员们展示了红安大布的制作工艺,并现场在织布机上进行操作展示。红安大布从采棉纺线到上机织布,共有大大小小72道工序,最后成品也令人惊艳称奇。

(图为陶文成先生介绍红安大布制作过程)

在红安绣活省级非遗传承人席和玉的店内,队员们见到了琳琅满目的绣花鞋垫、虎头鞋,还有“福”字等各种各样绣出的工艺品。席和玉老师拿出了一块布,让队员们亲自上手体验,却不曾想看似简单的进线出线竟没人能达到要求。技艺的传承不在于话说的多么漂亮,而在于有人真正费心去学。

(图为实践队员体验红安绣活)

走过红安麻城的这几天,凡是走到非遗传承人处,队员们听得最多的便是“你们帮我们多宣传宣传”。没有人会比这项技艺的传承人更想让非遗走出去。在陶文成先生的店中,他不厌其烦地为我们讲解红安大布的制作工艺,把队员们推就织布机前亲自上手体验,让我们感受这项技艺的好;在绣活店里,席和玉老师告诉队员们如果有问题务必问她,她会把红安绣活的知识都告诉我们;在东路花鼓戏院,老师们为队员们讲解花鼓戏的来源、出彩之处,嘱托我们“回去后可以告诉大家”。

红安大布,现而今几乎没有人再买布缝衣服,于是陶文成先生织出了许多画像、书法,一样可以售卖。他还带着红安大布走上了中国国际时装秀,“这件(大布做的)衣服最受欢迎,展后马上卖出了300多米布。”陶文成对队员们激动地说。红安绣娘席和玉,售卖传统的绣品的同时,还在政府的助力下积极开办“红安绣活传习所”,致力于将红安绣活艺术带向未来,带给更多人。在麻城市东路花鼓戏院,队员们看到了年纪相仿的年轻人在排练室内学习,经老师介绍,花鼓戏院内已经有与艺术学院联合培养的学生,也正在着力推动与省级重点艺术学院进行合作,将东路花鼓戏艺术真正传下去。队员们感慨颇深。我们的一次驻足,拍下的一张照片,写下的一段文字,都可能是非遗重焕生机的一次机会。正所谓“三下乡”活动,我们要做的不能只是走马观花,更要以我们所能,为当地做些事情。我们来过,我们做过。

如今,红色记忆仍然在倒水、举水河里流淌,有不少学成归来的才子奔向自己的家乡为之谋发展,也有更多年轻人将非遗的难处看在眼里,学在心里。大别山静静地坐在那,看着脚下这一片土地,看着这里的人们将它变得越来越好。

七天的行程虽短,但大别山精神的深刻内涵——那份“坚守信念、胸怀全局、团结一心、勇当前锋”的磅礴力量,已如春雨般浸润着每一位青年学子的心田。在红安与麻城的每一寸土地上,在革命遗迹的无声诉说中,在老兵坚毅的眼神里,在田间地头的科技探索里,在非遗传承人的殷切期盼中,队员们触摸到了历史的温度,体悟到了信仰的重量,更读懂了奋斗的意义。这趟寻根铸魂之旅,不仅是对峥嵘岁月的回望,更是对时代使命的确认。带着这份熔铸于血脉的红色基因,湖北工业大学底特律绿色工业学院的青年学子们,必将把大别山精神转化为前行的不竭动力,以更加坚定的信念、更加务实的行动,投身于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让青春在新时代的广阔天地中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巍巍大别山,精神永流传;青春担使命,奋进正当时!

文:奚安琪 柳锦睿

图:向磊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