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颗黄桃的振兴密码:解码五云山的甜蜜经济

夏日的团风县五云山区,黄桃压弯枝头,果香浸润着淋山河镇的山坡。作为一名长期扎根基层的乡村干部,亲眼见证黄桃从零星种植到成为全镇支柱产业的蜕变——全镇 5000 亩黄桃基地辐射20个村,年产500万斤的“金果子”,正让乡亲们的日子越过越甜。如何让这颗黄桃持续飘香,成为乡村振兴的强劲引擎?结合淋山河镇黄桃产业发展实际,笔者有以下几点思考。

淋山河镇 4.3 万亩山林孕育的丘陵小气候与砂质土壤,造就了黄桃馥郁芬芳的独特口感。五云山村400亩桃园里,村民每日100元的务工收入已成常态;丁垱村650亩连片基地今年首次挂果,曾经的 “滞后村”变身产业标杆。镇里以每年 1000 亩的速度扩种,未来万亩基地的蓝图正逐步落地。但需警惕盲目扩种风险,要依托“南茶北果”生态产业带规划,建立品种资源圃,与科研院所合作选育耐储存、糖度高的优质品种,同时在邹冲、五云山等村建设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绿色防控等技术,从源头保障“五云山黄桃”的品质口碑。

电商平台上“新鲜采摘”“汁多甘甜”的消费关键词,揭示着品质为王的市场逻辑。我镇需抓紧建设冷链仓储与加工园区,将现有 500万斤鲜果产能向罐头、果干、酵素等深加工延伸。周边新洲宋桃的桃胶一路畅销,证明深加工潜力巨大。五云山、邹冲、响水桥、凤凰等村已建成保鲜库,优质果率即将提升25个百分点。同时要构建 “线上 + 线下”双渠道:线上培育本土直播团队,在抖音、微信视频号开设“五云山黄桃”专场,展示从开花到采摘的全过程;线下对接武汉、黄冈等城市商超,通过“农超对接”减少中间损耗。特别要推广订单农业模式,如与连锁餐饮企业签订鲜桃直供协议,让农户种得安心、卖得省心。


当桃花绽放时,五云山的千亩花海已吸引周边游客打卡;待到黄桃成熟,采摘游让果园日接待量超百人。这启示我们要以“桃”为媒打造全产业链。丁垱村深挖孔子文化,建设问津桃花源景区,将黄桃采摘与文化旅游结合,2024 年接待游客超万人次。建议规划“黄桃文化产业园”,春季办桃花节,夏季推采摘季,秋季开农创市集,将桃木雕刻、桃花酿等文创产品与乡村旅游结合。同步完善旅游配套,拓宽进山道路、建设停车场,引导村民开办“桃主题”民宿和农家乐,让游客不仅能摘桃、吃桃,更能带走桃木梳、桃花茶、桃胶等特色伴手礼。

“统一种植标准、统一商标包装”是产业升级的关键一步。镇里已注册“花果五云山”“古问津・桃花源”“麻猫山”等 14 个商标,其中国家认证地理标志产品 1 个,正在组织申报 3 个。下一步需建立质量追溯体系,为每箱黄桃附上二维码,消费者扫码即可查看种植档案与检测报告。同时要加强品牌保护,联合市场监管部门打击仿冒包装,通过举办黄桃品鉴会、参加农产品博览会等方式,让“五云山黄桃”成为湖北乃至全国叫得响的地域品牌。

从山间野桃到致富金桃,淋山河镇的黄桃产业走出了一条生态与经济双赢的路子。作为基层干部,我们深知产业振兴非一日之功,唯有在品种培优、链条延伸、品牌打造上持续发力,才能让这颗黄桃真正成为带动乡亲们奔向共富的“金果子”,让花果五云山的故事传遍更远的地方。在五云山间,黄桃不仅是甜蜜的果实,更是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承载着村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期待。

通讯员  徐帅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