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 | 暑期托管班成“神兽”开心乐园

“卡给家长,孩子留社区;卡还老师,孩子才能走。孩子放在暑期儿童托管班我心里很踏实。”7月2日清晨,团风县团风镇白鹤林社区暑期爱心托管班门口,在家务农的王少阳将孙子王宇涵交给志愿者,领到“接送卡”后连声赞道。

12岁的王宇涵在志愿者的带领下打完一套岳家拳开心地说:“在托管班上,我学会了岳家拳、做手工、皮影戏,而且作业有哥哥姐姐辅导,还认识了很多朋友。”

“这个孩子刚来时还躲在角落,现在都主动申请当小队长啦!”在白鹤林社区带领大学生志愿团队的林莉见证着孩子们的变化。作为黄冈师范学院的心理健康老师,林莉专门为托管班设计了绘画疗愈、团体游戏等课程,让孩子尽快打开心扉,融入集体生活。

近年来,暑期儿童“看护难”成了全市部分留守儿童家庭、双职工家庭工作生活的痛点。解决群众急难愁盼是检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成效的重要标尺,我市各地相关部门党员干部迅速深入社区楼栋、田间地头开展调研走访。

在与留守儿童家长拉家常时,听到“孩子放暑假,我们下地干活都不安心”的无奈;在和双职工家庭交流中,感受到“上班顾不上娃,请假扣工资心疼”的纠结;在与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攀谈时,体会到“跑单时总惦记着家里没人管的孩子”的牵挂……一桩桩、一件件群众的烦心事,让“看护难”这一民生痛点、服务需求愈发清晰。

针对“看护难”,市委、市政府坚持问题导向,由市民政局、团市委、市妇联、市教育局等部门紧密配合,建立“政府统筹、社会参与、资源下沉”联动机制,依托遍布全市的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农家书屋、儿童之家等现有场地,迅速建立了116个免费“暑期儿童托管班”,每个班根据实际情况招收20至100名儿童,惠及全市约5000名儿童家庭。

市民政局副局长洪琳介绍,为了让托管班最大程度惠及需要的家庭,优先保障留守儿童、双职工家庭子女、经济困难家庭子女,以及快递员、外卖员、网约车司机等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子女的需求,同时欢迎有需要的家庭报名参与。

如何将这件好事办成、办好?安全问题是众多家长的首要顾虑。按照市级统一要求,各地因地制宜设置安全措施,开班时对志愿者进行安全培训,与家长、志愿者签订安全责任书,每个托管班设安全责任员,并通过接送卡等形式,家长与托管班实现“无缝对接”。

解决了安全问题,如何让孩子待得住、玩得开心呢?各地相关部门结合职能迅速行动。

课程设置上,根据需要为托管班开发多样性的课程包,根据年龄段优化调整。“将‘三大精神’、传统非遗文化和防溺水、防欺凌等安全自护教育纳入必修课程,同时根据高校志愿者资源和儿童实际需求定制多样化的课程。”团市委学少部副部长刘蕾介绍。

志愿者选拔和管理上,筛选责任心强的高校志愿者,武汉大学、湖北大学、黄冈师院、黄冈职院、黄冈科技职院等一大批高校志愿者扎根托管班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在较偏远的地区大学生们选择24小时驻守,与孩子们交朋友。

除了志愿者,托管班上还有“五老”讲述革命故事,“爱心妈妈”提供生活照顾,专业社工机构设计心理疏导活动,多方力量让托管班成为温暖乐园。

来源:黄冈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胡辉

编辑:徐宽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