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的降雨,无声地浸润着蕲春县刘河镇白茆村的白茶基地。石东斌蹲在茶树间,细密的雨珠缀在他古铜色的肌肤上悄然滑落。
他俯身凑近枝叶,指尖拨开湿漉漉的叶片察看叶脉与虫痕——眼前的青翠蓦然勾起两年前旱灾时漫山焦枯的记忆。
此刻雨雾漫卷,远山隐入朦胧,脚下的茶苗在雨水中舒展着新叶。泥土湿润的气息裹着缕缕茶香浮动,无声诉说着这片茶山从濒死到涅槃的奇迹。
跨界:从“白大褂”到“茶农”
“以前在办公室,穿着白大褂,管理着生产线;现在,天天泡在山上,跟杂草害虫打交道。”来自黄石的石东斌摊开布满厚茧的手掌,用力搓了搓,话语里带着一丝苦笑,也透着一种务实的坦率。
时光回溯到2015年前,他还是鄂州一家台资企业的食品课长,生活安稳有序。但命运的改变,源于发小黄黎点燃的火种。
黄黎是黄石白茶种植的先行者,2010年将浙江安吉白茶引入,把荒山变作了“金山”。受此启发,石东斌内心的创业之火被点燃,决定在大冶市金牛镇开辟自己的“白茶版图”。
2015年,石东斌联合亲友,在金牛镇流转了400亩荒山。次年,湖北阿里山白茶有限公司成立。全自动生产线和炒茶机的轰鸣声响起,昔日的荒山蝶变为年产值近200万元的“绿色银行”,还带动了周边7个村庄的合作社共同发展。彼时的他,满怀抱负,踌躇满志。
折戟:六百亩新苗尽殁旱魃
初尝成功的石东斌,敏锐地捕捉到了白茶市场的巨大潜力。2021年,他经朋友引荐,将目光投向刘河镇白茆村,一口气流转了600亩山地。37万株承载着希望的茶苗,被精心栽种在这片陌生的土地上。
冬去春来,2022年初春,漫山新绿,迎风摇曳。石东斌站在山头,眼前是一幅生机勃勃的画卷,满心憧憬着未来的丰收。然而,命运之神猝不及防地挥下了重锤——一场历史罕见的极端干旱席卷而来,狠狠炙烤着这片稚嫩的新苗。
这是一场与酷暑的绝望赛跑。羸弱的茶苗在烈日下奄奄一息。石东斌带领工人日夜不停地抽水抗旱。高温凶猛,他曾两次在骄阳下中暑晕倒,被村民匆匆抬回。可稍一清醒,他又扛起沉重的水管冲向山头,皮肤被晒得生疼,喉咙渴得冒烟,心中只有一个念头:救活这些苗!然而,人力终难抗衡天威。
高温持续肆虐,投入巨资精心养护的茶苗,大片大片地枯萎、焦黄,成片死亡。存活率,竟不足一成!“站在山上望过去,满眼都是枯枝。风一吹,干叶子哗啦哗啦响,听得心都在抖。”回忆起那惨烈的景象,石东斌的语调低沉下来,仿佛还能闻到当时那股绝望的气息。
在他的记忆深处,是蹲在死寂的茶垄间,一支接一支猛抽着烟,烟灰簌簌飘落,覆盖在枯死的茶苗上,像一层绝望的、讽刺的“白灰”。前期投入化为乌有,再追加投资风险陡增,重重压力之下,这个一向坚韧的湖北汉子,第一次深陷绝望的泥潭,“那一刻,真觉得天塌了,一点信心都没了。”
破局:支部援手共续“茶山情”
就在石东斌濒临崩溃,几乎要放弃这倾注心血的600亩茶山时,一个坚定的声音响起,如同黑夜中的灯塔——“这个好项目,绝不能让它黄了!”白茆村党支部书记李云生掷地有声。
他看到的不仅是石东斌个人的损失,更是关系到村集体经济的未来和村民致富的希望——“白茶基地建成了,村集体有收入,老百姓能在家门口就业、增收,这是几方受益的大好事!”
白茆村村两委将石东斌的困境看在眼里,急在心头。经过多次集体研究讨论,村党支部果断决策:集体出资合作经营!这一举措,如同及时雨,免除了石东斌短期内追加巨额投资的重压,也重新点燃了他心中的火焰。
2023年2月,在初春的料峭寒意中,新的生机再次被播撒。由白茆村集体出资补种的35万株优质茶苗,稳稳扎根在曾经焦枯的土地上。
更给力的后盾随之而来——在政府惠农政策的扶持下,成功申请到的项目资金,为这片希望的山头铺设了生命线:灌溉管网延伸覆盖,水脉贯通,山有了“血脉”,抗风险能力得到了质的提升。
今年清明前夕,饱经风霜的白茆村白茶基地终于迎来了期待已久的光辉时刻——首轮春茶试采!140余斤茶叶虽算不得丰收,却是破晓的第一缕晨光——宣告着新生的开始。随着茶苗茁壮成长,未来几年的产量将呈现阶梯式跃升,预计到2028年,这片基地的年产量有望突破5000斤!
信心倍增的石东斌,正与白茆村两委谋划更宏大的未来蓝图:计划投资50万元,在基地旁新建一座白茶标准化生产车间,提升加工能力,完善产业链条,为白茶产业的长远稳健发展夯实根基。
曾经的枯枝丫上,新绿正在倔强地蔓延,一条更为坚实的茶香之路,已在脚下延展……
来源:湖北日报客户端通讯员 李威 郭力
编辑:龚丽君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