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鱼塘边的“思维革命”到全域振兴——黄州区陶店乡提升干部素质赋能乡村发展

初夏的黄州区陶店乡,瓜果飘香、鱼跃水欢。田埂上,几位戴着草帽的基层干部正蹲身查看瓜苗长势,裤脚沾着泥点;不远处,90后村支书举着手机在孵化车间直播,镜头里游动的鱼苗与屏幕上跳动的订单数字交相辉映。

近年来,黄州区陶店乡以干部素质提升为突破口,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探索出一条“人才引领、实践赋能、机制创新”的发展路径。通过激活干部队伍内生动力,锻造出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作风扎实”的基层干部队伍,推动产业升级与业态融合,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返乡人才破局,激发干部思维新活力

在陶店乡幸福村的鱼塘边,一场关于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正在上演。37岁的返乡青年孙梦,曾是深圳浦发银行的白领。2016年,他辞去高薪工作,回到家乡投身鱼苗养殖产业。彼时,幸福村虽享有“湖北鱼苗孵化第一村”的美誉,但传统养殖模式制约着产业发展。

孙梦的归来,如同一尾“鲶鱼”搅动了沉寂的池水。在乡里的大力支持下,他开设“渔农夜校”,创新采用“PPT+实景教学”模式,为村干部传授电商运营、品牌建设等前沿知识。他将“氧气包运输”“名特优品种孵化”等专业技术融入工作手册,推动传统养殖向现代化转型。

陶店乡组建“助梦专班”,一方面协助幸福村向上争取项目资金,完善基础设施;另一方面对接企业高校,引入市场资源和科研力量。在多方合力推动下,鱼苗孵化产业实现了“三重跃升”:从传统四大家鱼养殖拓展到名特优品种全覆盖,从粗放式池塘孵化升级为智能化标准作业,从本地小市场走向全国大循环。

多维实践练兵,锻造振兴发展主力军

孙梦带来的“鲶鱼效应”,催生出陶店乡干部素质提升的“淬火计划”。在杨家湾村的蔬菜大棚内,“95后”副乡长方正带领的5人农业专班正在调试水肥一体机。这是陶店乡干部投身实践、提升能力的缩影。

乡党委构建“双链赋能”机制,全方位提升干部队伍战斗力。在实践链上,实施“项目积分制”,将干部参与产业建设、项目推进的成效量化为考核指标,纳入年度考核体系,树立“以实干论英雄”的鲜明导向。干部们纷纷下沉一线,在产业发展、乡村治理等工作中经风雨、壮筋骨。

在培养链上,搭建“校地共育”平台,与湖北生物科技职业学院合作开展“青苗计划”。通过“结对攻坚”的方式,让年轻干部与大学生携手破解发展难题,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目前,全乡40岁以下村干部占比提升至42%,7名返乡大学生进入村“两委”,干部队伍呈现出“老中青传帮带、农文旅全链通”的良好格局。依托干部能力提升,“黄州萝卜”亩产增收30%,智慧农业发展成果显著。

集聚人才磁场,释放产业发展新效能

在湖北省干部素质提升年行动中,陶店乡深入推进“一派两聘”工作,着力打造人才集聚高地。通过精准引才,成功联系华中农业大学高泽霞教授团队,为鱼苗孵化提供技术指导;引入农业经理人叶攀担任乡农业产业发展顾问,全面提升产业运营水平;聘任资深媒体人张立栋为“田园陶店”品牌大使,助力品牌推广。

人才的集聚效应加速转化为发展动能。如今的陶店乡,干部素质提升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方阳农业公司、嘉裕葡萄合作社、百蔬园合作社、春阳蔬菜合作社、军维水果合作社、恒辉蓝莓合作社、昌盛生猪养殖、大农生猪养殖等一批各具特色的农业型企业落户陶店;“幸福鱼苗”“黄州萝卜”“牛奶玉米”“望城黄桃”等特色品牌声名远扬。在此基础上,陶店乡整合资源,打造农文旅IP矩阵,催生研学观光、生态民宿等新业态,年接待游客超10万人次,走出了一条产业融合发展的乡村振兴新路径。

从思维革新到实践锤炼,再到人才赋能,黄州区陶店乡以干部素质提升为关键抓手,激活了乡村振兴的“一池春水”。据悉,陶店乡将继续深耕人才振兴,完善干部培养机制,推动乡村全面振兴,让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成为引才聚智的创业热土、安居乐业的幸福家园。

来源:黄冈市融媒体中心

编辑:黄俊杰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