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8年、行程7万多公里的爱心接力!他们用行动诠释“一个都不能少”

5月16日,第七次全国自强模范暨助残先进表彰大会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指出,残疾人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力量,也是需要格外关心、格外关注的特殊困难群体。

习近平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视残疾人工作,持续提升残疾人公共服务质量,积极营造全社会理解、尊重、关心、帮助残疾人的良好氛围和环境。

他们是特殊的孩子,因身体残疾无法到校上课。他们渴望获取知识,渴望被关注,渴望看看大山外面的世界。

他们是有爱的老师,“孩子们不能到校,我们就送教上门。”他们托起这些特殊孩子的上学梦。

这是一场跨越8年、行程7万多公里的爱心接力。从最初的5个人,到如今汇聚各方力量,他们用爱与坚持,为81名无法入校就读的适龄残疾孩子铺就了一条通往知识与希望的“上学路”,用实际行动诠释“一个都不能少”。

“行走在大山里的课堂”荣膺2022年湖北省学雷锋最佳志愿服务项目、2023年湖北省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项目银奖。保康县特殊教育学校送教团队获评2024“荆楚最美教师”。学校还曾被授予“湖北省扶残助残先进集体”等荣誉。

5月18日是第35个全国助残日,今年的主题是“弘扬自强与助残精神,凝聚团结奋进力量”。日前,记者跟随襄阳市保康县特殊教育学校文明实践送教团队翻山越岭,走进“行走在大山里的课堂”。

一个个期盼的眼神

小杰家位于襄阳市保康县后坪镇兴隆坡村。他今年14岁,患有肌无力症,平时由年迈的爷爷、奶奶照顾。“小杰老在说疼,一晚上得给他翻身六七次。”看到孙子骨头变形,老是睡不好,小杰的奶奶心疼得直掉泪。

小杰无法外出,手机、平板成了他了解外界的渠道。他通过保康县特殊教育学校的直播课堂学习知识。老师每月一次的送教成了他的期盼。每到送教日,他总是早早起床,让奶奶帮他穿上校服,把坐在轮椅上的他推到院子里。他朝着老师来的方向张望,那是对知识的渴望,也是对温暖陪伴的向往。

老师正在为小杰批改作业

4月29日上午,在蜿蜒的公路上行驶了40多分钟,又步行20分钟后,送教团队来到小杰家送教。老师和志愿者为小杰带来了夏季校服、鞋子、小风扇等物品。

顾不得休息,张加荣一进屋就忙着为小杰批改作业。小杰的《生活数学》作业完成情况较好,生字本上字迹工整。“菜园里,冬瓜躺在地上,茄子挂在枝上……”老师黄小艳在教小杰组词后,又陪他朗读课文《一次比一次有进步》。

考虑到小杰最近情绪有点波动,心理健康辅导志愿者张阿姨为他进行心理疏导。小杰喜欢玩游戏“堡垒之夜”,来自保康县税务局的志愿者与他进行了一次精彩“对决”。

“香蕉香蕉弯弯,西瓜西瓜圆圆,芒果芒果扁扁,草莓草莓尖尖……”在音乐的伴奏下,志愿者何立玲一遍遍带着小馨做手指康复操。小馨是位重度脑瘫患儿。老师根据他的兴趣,为他量身定制了美术课、音乐康复课等课程。

何立玲(右)教小馨做手指康复操

每月,小馨都期盼着老师的到来。他“嘱咐”奶奶给老师准备好水果。一听到关车门的声音及老师的脚步声,他就开心地喊奶奶:“快来,老师来了!”每当老师离开时,他总要摇着轮椅到马路上,依依不舍地目送老师离开。

张加荣告诉记者,送教团队根据孩子的残疾程度分层教学,精准给予帮助,确保每一个孩子都能得到合适的教育。

一次次温暖的守护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2017年,襄阳市保康县教育局、保康县特殊教育学校经过调研发现,50多名重度残疾的适龄孩子无法入学。他们中,有存在智力障碍的,有不能行走的,有言语不清的……孩子们的困境,像一块巨石压在学校老师的心上。

“送教上门送什么?怎么送?”当时,送教上门在襄阳还是探索阶段。“孩子们需要什么,就送什么!有道路的地方就开车去,没有道路的地方就步行!”就这样,保康县特殊教育学校送教团队成立。

送教团队最初由5位老师组成,如今已有13位老师参与。他们在完成校内工作的同时,每月抽出时间,兵分两路到保北和保南片区送教。最远的一户距离县城110公里,上门授课60分钟,路上就要耗费6个小时。

爱心送教引发了更多人的关注,越来越多的志愿者和机关企事业单位职工加入进来。他们来自各行各业,却怀着同样的爱心,为孩子们带来知识的同时,还带来物质关怀和精神慰藉。

参与送教的何立玲是一位志愿者。2010年,何立玲进入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就读特殊教育专业,之后回到保康县特殊教育学校实习。从课业到实践,何立玲都是全身心投入,她深深体会到残疾孩子及其家庭的不易。保康县特殊教育学校成立后,何立玲就成为了一名志愿者。平时,她是老练能干的家具城负责人;送教日,她是志愿者,送知识又送物品。“我不指望孩子们能学多少,哪怕只学会一个音节,都是很大的进步。”何立玲说。

家住保康县城关镇的小语是一名脑瘫儿,今年13岁,目前只会叫“奶奶”,就连想吃饭也只能用动作比画。张加荣边教她认识蔬菜,边为她擦不停流下的口水。来自保康县税务局的一名志愿者怕小语坐得不舒服,在她后背垫上了抱枕。

保康县税务局的“税爸税妈”、保康县委宣传部(文明办)工作人员等爱心人士纷纷加入送教队伍。他们陪孩子们聊天、作画、玩游戏,还自费为孩子们购买彩笔、电风扇等物品。东风康明斯发动机有限公司更是捐车两台,解决了送教的交通问题。目前,送教团队的志愿者已近百人。他们像一束光,照进了孩子们的心里。

一幕幕感人的瞬间

寺坪镇简家坪村的琦琦,在送教团队的帮助下,爱上了拼积木、画画。她还善于朗诵,《龟兔赛跑》经过她的生动讲述,获得了全校好故事比赛一等奖。送教团队临走时,她送给老师一幅自己画的画——一朵小红花和一个金色的小太阳。她用画笔表达对送教老师的感激之情。

小怡今年14岁,他因早产缺氧,被确诊为痉挛型脑瘫。当其他婴儿在妈妈怀里吸吮乳汁时,他正插着呼吸机插管与病魔斗争。当同龄孩子开始牙牙学语时,他还在为吞咽一口米糊而痛到全身痉挛。看着窗外的小朋友背着书包去上学,他羡慕不已,送教团队的到来帮他圆了上学梦。

“我最喜欢上学啦!”每次送教团队上门,小怡总是早早起床,积极回答老师的问题,课后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还经常主动提前预习课文。“我会背诵100首古诗!比如这首《敕勒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水草低见牛羊。’我会写很多字,我还会讲好多好多故事,比如《西游记》《熊出没》,还有我最喜欢的《喜羊羊与灰太狼》。”小怡参演的戏剧小品《感恩有你》获得湖北省第八届特教学校艺术展演二等奖。他本人还获得“襄阳市新时代好少年”称号。

“孩子的每一点进步,都凝聚着送教团队无数的心血。”小怡的妈妈表示,他们感受到了社会的温暖,更对生活充满了希望。

这些孩子在老师坚持不懈的帮助和自己的努力下,有了很大进步,有的甚至还回到了校园。

16岁的小海家住保康县歇马镇百峰村。虽然存在智力障碍,但他非常勤快,养了七八只羊。可是,挣了钱的他不会算账,也不会花钱。老师为他送教上门,教他语文、数学。如今,他顺利入读保康县特殊教育学校。每周末坐车回家,他自己算账付钱。“我将来想开一家面馆。”小海憧憬着自己的未来。

“看到孩子们一点一滴的变化、一点一滴的进步,那一刻我们所有的辛苦、所有的疲惫都化为乌有。”黄小艳说。

这是一场温暖的守护,它让我们看到教育的力量,更看到人性的光辉。送教团队用行动诠释了“一个都不能少”的教育理念,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同一片蓝天下,追逐自己的梦想。

来源:汉水襄阳

编辑:毛紫叶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