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 新劳动 新创造——我市全国劳动模范和全国先进工作者的事迹

在4月28日召开的庆祝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我市4人获得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2人获全国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在平凡的岗位,他们以卓越的追求、创造性的劳动做出了非凡的业绩,展示了新时代黄冈劳动者的新形象。本报今天推出他们的事迹报道,供大家学习借鉴。

全国劳动模范 曾华

“编”成新刀法 车成新钻头

在湖北鸣利来合金钻具股份有限公司,有一位备受瞩目的年轻技术骨干——曾华。2010年3月,他从普通数控操作员做起,一步一个脚印,成长为公司的CNC编程技术主管。多年来,他以勤恳务实、刻苦钻研的态度,和执着专注、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在生产研发一线默默耕耘。

“干一行,就要精一行,做到极致,才对得起自己的工作。”曾华常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也将其贯穿于工作的每一个细节。

有一次,公司承接了一个紧急订单,要求短时间内生产出一批高精度的钻具。面对这个艰巨任务,曾华主动请缨,一头扎进生产车间,机器的轰鸣声成了他工作的背景音乐。为了确保产品精度,他反复测量、调试,哪怕是0.01毫米的误差,都不放过。最终,这批“金刚钻”高质量交付,客户竖起了大拇指,对公司的专业度赞不绝口。

平日里,曾华总是最早到车间,最晚离开。多年如一日,他扎根生产一线,围绕CNC编程技术反复实践、苦练技艺。通过持续钻研,他对编程算法和参数设置进行优化,成功让产品的生产加工方式更加简单快捷,产品质量也获得了显著提升。

在新产品研发上,曾华更是冲锋在前。公司计划研发一款新型钻具,采用“以车代磨工艺创新”技术。他带领团队日夜攻关,查阅大量资料,多次进行试验,但试验还是一时陷入僵局,大家都有些气馁,曾华却始终鼓励大家,最终他们成功攻克难题,研发出的新型钻具不仅性能优越,还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凭借在技术创新方面的突出贡献,曾华主持参与了公司“以车代磨工艺创新”“高频高能量表面硬化研究”“大口径大载荷长寿命滚刀”等10余个产品项目的研发工作。其中,他主导的“干式反井滚刀”等7个技术攻关项目获得了实用新型专利,为公司创造经济效益达1800余万元。这些成果推动公司产品实现升级换代,大幅提升了公司在行业内的竞争力。

因工作亮眼,曾华也收获了肯定:2018年荣获“黄冈市劳动模范”、2019年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21年被授予“全区优秀党务工作者”、2022年荣获“湖北青年五四奖章”。

面对荣誉,曾华不骄不躁,语气坚定地表示:“我要带着大伙弘扬工匠精神,把咱湖北鸣利来打造成高新技术企业,为我国钻探事业贡献更多力量!”

(记者 张金霞)

全国劳动模范

王峰车间技工变身“专利王”

“戴上这枚全国劳模奖章时,我既自豪又激动,这是党和国家对我的认可,是劳动者至高无上的荣誉。”4月28日,从北京返程的王峰仍然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

王峰是湖北鸿路钢结构有限公司的一名车间机器人作业员。2023年,王峰荣获“湖北省劳动模范”称号。今年,他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前往人民大会堂领奖。

从中专毕业生到全国劳模,王峰诠释了什么是干一行,爱一行,什么是劳动者的坚守。

2009年,37岁的王峰带着沿海累积的自动化设备维修经验投身到刚落户团风的湖北鸿路钢结构有限公司。

每天早上,王峰都会翻看自己的工作记录本,查看哪些事情是要亟需解决的,哪些事情是容易遗漏的。这是他工作中养成的习惯。

这一本本“厚实”的工作日记密密麻麻记录了王峰多年的工作经验,也被同事们奉为技术“宝典”,纷纷称赞道:“峰哥的这本工作日志堪称‘武林秘籍’啊,给了我们不少金点子。”

入职15年来,从设备维修到机器人操作,王峰都兢兢业业,尽职尽责。工作中,他带头进行技术创新,截至目前个人累计申请国家知识产权达70余项,已授权国家专利近60项。

“我始终坚信创新是推动企业发展的第一动力。”王峰说,在工作中他时刻关注生产环节中的问题,并积极寻求解决方案。

2019年,王峰调入车间担任机器人技术员,主要负责公司生产线上焊接机器人的操作、维护与管理。而该生产线上的檩托板焊接一直是钢结构材料领域的一个难题。

王峰主动请缨,带领团队研发了一种用于机器人焊接檩托板的工装夹具。该夹具结构简易,可快速夹持和装卸不同厚度檩托板,且支持远端焊接作业,有效保障操作安全,降低了焊接作业安全风险。目前,该项技术创新已申请国家专利并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并推广使用。

在一次巡查车间的过程中,王峰发现车间清扫机器只能简单地清理施工垃圾,但除锈工艺会掉落小粒钢丸,如果不及时清理则会存在安全隐患,而大量钢丸的直接清扫,又造成了一定的浪费。于是,王峰和他的工友开始了对清扫机的改装,利用磁吸附原理改装底座,把散落的钢丸通过吸附收纳进行二次利用。这一项小技术改造,一年就为公司节约了30多万元的成本。

2020年,由他参与研发的《钢结构宽厚度多类型焊缝焊接关键技术及成套装备》获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也是当年该领域黄冈市获得的最高奖项。

王峰说:“这块奖章既代表着一线工人拼博向上、不屈不挠的精神,也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将会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加鞭策自己,协助团队不断开展技术创新,为企业节本增效奉献力量。”(记者 鲁娜 通讯员 汪能)

全国劳动模范

杨愉锐国旗卫士驾“铁马”耕耘希望田野上

身着戎装,他是天安门国旗护卫队的铁血军人;驾驭“铁马”,他是创业追梦的九零后“新农人”。

杨愉锐——武穴市大金镇周梓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湖北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共青团湖北省委副书记(兼职)。

2009年,杨愉锐参军入伍,作为天安门国旗护卫队的国旗卫士,先后获得“先进个人”“优秀士兵”等称号。2011年退役,杨愉锐放弃北京国企高薪,带着20多本农机手册返回老家,跟父亲一起经营农场。

新农人当有新本领。2016年,杨愉锐与几名好友共同出资,成立了武穴市锐彦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白天在田垄间摸索,夜晚挑灯研读,很快脱颖而出。2019年,他获得湖北省“工匠杯”农机职业技能大赛个人冠军,2023年又在全国农业行业农机驾驶与维修个人大赛中夺得第四名。如今,合作社拥有各类先进农机具200多台(套),农机作业服务10万亩、收入1350万元,农机手年均收入超10万元。

2021年,周梓村两委换届,杨愉锐被组织和乡亲们推举为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

周梓村曾经是个贫困村,村居环境落后,村里有条断头路,因为资金不够一直没修通。杨愉锐除了向上申请项目资金,还自掏腰包4万多元,确保道路修通。看到这些,村民们知道这个小伙子是个“做事的人”,渐渐接受了他。

杨愉锐建立健全“村干部包组、村党员包户”的网格工作制,组织党员干部下沉网格开展乡村治理工作,以卫生整洁、管理规范、设施齐全、群众满意为标准,拆掉旧房子、破旧厕所、牛栏50多间,让村民居住环境得到极大改善,全民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高涨,湾组群众自发捐资10万元参与和美乡村建设,修整房前屋后荒地杂草,建设“花园+果园+菜园+公园”四小园,村民们茶余饭后拉家常、休闲跳舞有了新去处,邻里关系更和谐了。产业兴,乡村才能振兴。杨愉锐带领村两委引进农业机械加工项目,建成乡村振兴车间;采用“龙头企业+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共建模式,引进投资2000万元建设万头生猪养殖基地,通过“稻—沼—荷—果”立体养殖,实现了群众和村集体双增收。

多年来,杨愉锐一直坚持向留守老人和丧失劳动力者提供免费农机作业服务,还借助合作社平台先后捐款捐物累计价值21万元,用于疫情防控、防汛抗旱等;捐资50万元修路,反哺乡村。(记者 向春)

全国劳动模范

郭韶智核黄素领域世界隐形冠军的科技推手

4月28日,庆祝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隆重举行。湖北广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技术负责人郭韶智获得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自1992年从北京理工大学化工与材料学院精细化工专业毕业,郭韶智放弃省外优越的工作条件,毅然回到家乡,投身广济药业的科学研究工作。在湖北广济药业,郭韶智用三十余年如一日的坚守与创新,书写着属于自己的奋斗篇章。

科技创新是郭韶智的“主战场”,在这里,他屡创佳绩,硕果累累。

1996年1月,郭韶智临危受命,出任公司核黄素提炼车间主任,负责核黄素新菌种技术提炼攻关任务。当时,公司从国外购回的世界优级菌种虽在发酵环节取得突破,但原有的提炼技术却无法处理新菌种发酵液,这让公司陷入了困境。

面对这个连外国专家都束手无策的国际难题,郭韶智没有退缩。240多个日夜,他吃住在实验室,全身心投入到研究中。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400多次试验,他终于找到了“高分子絮凝预处理方法”,成功攻破核黄素新工艺在工业化大生产中的应用难题。

凭借“核黄素基因工程菌工业化生产新工艺”,郭韶智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多项荣誉,为广济药业参与国际竞争奠定了坚实基础。

他先后主持开发80%饲料级核黄素新产品,填补国内产品空白,并参与饲料级核黄素80%核黄素微粒国家标准起草;主持科技部重大专项研发并按期结课。他的研发成果成功转化应用于公司大生产,助力广济药业跻身核黄素生产企业世界三强,公司也因此被评为“湖北省首批支柱产业细分领域隐形冠军示范企业”。

在新项目技术把关上,他凭借丰富经验,做好中试和工业化生产工作,带领团队对核黄素生产进行技术攻关,实现核黄素在多个方面的突破,使核黄素产品成为公司核心竞争力和创利的利器。2019年,武穴分公司研发出绿色有机非转基因核黄素产品,成为世界首家绿色有机核黄素生产商,企业也成为核黄素领域全球“隐形冠军”。

在科研实践服务生产方面,郭韶智同样成绩斐然。2016年11月武穴分公司成立后,作为技术负责人,他扎根生产一线,以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等为抓手,深入开展开源节流、降本增效活动,推进成本精细化管理,将各车间作为成本核算单元,有效降低生产成本。

从青葱岁月到两鬓微霜,郭韶智用深厚的专业功底、顽强的拼搏精神和无私的奉献情怀,在科技创新的道路上不断前行,为企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他是广济药业的骄傲,更是新时代科技工作者的楷模。(记者 陈洋)

全国先进工作者

徐天治厚植青绿打造全国十佳林场

绿满黄梅,富裕一方人,是黄梅县国有五祖寺风景旅游林场党总支书记、场长徐天治一直以来的绿色梦。

十几年来,徐天治带领林场工人,经过艰苦奋斗,将一个负债累累的国有林场发展成为总资产3.1亿元、年综合收入2000万元,涵盖生态林业、生态旅游、森林康养多业态发展的新型林场,成为省国有林场改革发展的标杆,被国家林草局定为全国国有林场试点建设单位。

2012年以前,徐天治个人的生意做得风生水起。然而,一次意外遇见,他的人生轨迹与林场职工紧紧联系在一起。

彼时,五祖寺林场经营困难,60多名一线职工半数离岗谋生。黄梅县林业局邀请他回林场担起改弦更张的重任。是回林场带领大家一起干,还是继续专心经营自己的生意?徐天治一时陷入两难。

一天傍晚下着雨,他开车回家,看到一名林场老职工挑着几棵花木,在风雨中叫卖。老人告诉他,林场半年没有发工资了,徐天治很心酸。“我这一生到底追求的是什么?现在组织上给了这样一个空间和平台,我有责任和义务让林场起死回生,让林场的职工过上好日子,那才是真正实现了我的人生价值!”

于是,徐天治毅然决定接过这副重担。

经过十余年的艰苦创业、改革创新,林场面貌焕然一新,经过合作造林、托管山林,森林面积由8803亩扩大到6.13万亩,在全国4855 个国有林场中脱颖而出,被评为“全国十佳林场”。

成绩的取得,不是一蹴而就的。

荒山造林,考验人的意志。徐天治身先士卒,带领职工肩挑黄土上山栽树,硬是在300多米高的石漠化荒山上营造出3000多亩公益林。

黄梅县杉木乡文沟村荒山,几代人植树造林,一批又一批植树都没成活,而徐天治带领职工科学造林,现已成为一片林海。

2022年大旱,他与职工“鸡鸣三更上山头,披星戴月战林间”抗旱保苗,连续3个多月没有回家。爱人怕他身体拖垮了,跑到抗旱现场想劝他回家休息,见他一身水一身泥,被这股热情感染,不由自主地加入抗旱行列。

徐天治是一名党员。他时刻牢记党的初心使命,让党旗在绿水青山高高飘扬。

上任伊始,他带着部分优秀党员到“塞罕坝”林场参观学习,最终走出一条有自己特色的“市场+改革”现代林场建设新路子。还建起了林场展览馆、职工之家、党建宣传新闻中心、人大代表联络站。创新推进改革市场化、阵地功能化、队伍专业化、管理规范化、兴林责任化的“五化”党建工程,形成“千里林场绿映红”党建特色品牌。

“在全国有影响、在全省有地位、在全市争一流,达到场兴人富是我的奋斗目标。”徐天治正带领林场干部职工为把五祖林场建成富美林场而努力拼搏。

(记者 许玉容)

全国先进工作者

程呈友“泥腿子法官”判案2000起无争议


“程院长扎根基层29年,用沾满泥土的双脚丈量公平的尺度,以贴近群众的真心化解千般矛盾,他获得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实至名归。”4月28日,浠水县人民法院行政审判庭法官助理何镕妮谈及副院长程呈友获表彰时,言语中满是敬佩。

1996年,24岁的程呈友初入法院,便立下铁律:“农村案件必到现场,四邻必访。”从此,浠水的田间地头成了他的“办公室”。黄泥畈的泥泞山路、华桂山的陡峭石阶、策湖湿地的蜿蜒水岸,都深深印着他的足迹。他常说:“法官不能只坐堂问案,脚下沾的泥土越多,心里的公平秤就越准。”

2018年,一场因“羊吃树苗”引发的纠纷闹上法庭,苗圃主与农场主争执不下,矛盾愈演愈烈。程呈友没有急于开庭,而是顶着烈日走进田间,手执卷尺丈量被啃食的树苗,汗水浸透衣衫仍细致勘查。最终,他当场支起巡回法庭,以案释法,让双方握手言和。围观的村民感叹:“原来小纠纷里也有大道理!”这场“田间审判”不仅化解了矛盾,更让法治的种子在乡野生根发芽。

2020年,防疫、防汛、办案三重压力交织。程呈友白天驻守防控一线排查隐患,夜晚伏案审案;同事劝他休息,他笑道:“泥腿子最不怕的就是吃苦!”那一年,他带领团队超额完成办案任务,用满身泥泞换来了群众的安宁。

面对权与法的考验,程呈友始终如一杆不偏不倚的“秤”。2024年,一起限期拆除案引发争议,当事人质疑法院偏袒行政机关。他顶着压力五赴现场,爬屋顶、量面积、查证据,最终以详实的数据和法理让双方心服口服。当事人感慨:“程法官说话在理,咱老百姓信得过!”

从乡村法官到副院长,程呈友的舞台变大了,但“泥腿子”的本色从未褪色。他主导创建的巴河人民法庭“枫桥式人民法庭”,将司法服务延伸到村头巷尾,通过设立共享法庭、法官工作室,开展“村湾夜话”“巡回审判”,打造家事审判、特色调解等品牌。2023年,该法庭案件量同比下降30%,成为全省基层治理标杆。

面对跨区域行政案件协调难题,他推动建立12个行政争议化解工作室,创新“一案一书一讲”机制,督促行政机关规范执法。2024年,浠水县行政案件数量同比下降25.11%,上诉率下降8%,被省高院誉为“实质性化解行政争议的样本”。

29年来,程呈友审结案件2000余件,调撤率超60%,无一错案,无一引发信访。荣誉等身的他,最珍视的仍是群众那句“泥腿子法官,我们服气!”他说:“案件再小,也是百姓的100%;法槌虽轻,却承载着司法的全部重量。”

从青丝到白发,他始终扎根基层,以行动践行司法为民的承诺。在他身上,“泥腿子”不再是一个标签,而是对群众的深情、对正义的坚守——这便是一名共产党员、一名人民法官对初心最赤诚的告白。(记者 李娇)


来源 | 黄冈市融媒体中心

编辑:殷 珊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